散文|西街记忆
母亲是当年下放的知青,嫁给了在农村的父亲,而我也出生在乡下的登子岩村。到上学的年龄,我被送到了镇上西街的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西街长大的孩子。
外婆家在阳朔西街48号,位于西街的中段,东头临江是水东门码头,西边毗邻邮政局的是西街口,一条被踏得光洁发亮的石板路自东贯穿到西。外婆家是一所坐南朝北的两进院子,前院是外婆家,后院是姓沈的人家,前后院相处融洽。院落并不宽敞,但是却有一方小天井,每天阳光从天井透射,或斜或正,照亮了简陋的堂屋。沿街面是一幢二层木质楼,一道狭窄直陡的木楼梯直通二楼,这样的木质楼为当年的西街增添着古朴的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袭来,西街逐渐迎来了八方来客,包括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西街开始热闹起来。沿街的商铺当时都是住户自主经营,大多以古董为主,诸如银元、旧雕花门窗、旧银饰和木制鬼脸面具,还有一些当年的新生事物——胶卷。为了招徕顾客,店主们学着简单的英语,仅限于一些数字,便于讨价还价。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胶卷相机,小舅和街坊们经常在口袋里揣上胶卷,到东门的码头兜售,有富士胶卷、柯达胶卷,叫价大概在10多元到20多元,偶尔能卖得多几元,那必定是茶余饭后的话题。
邻里有个婆婆,每日扛个箩筐,上面垫个簸箕,摆上香蕉和时令水果,沿街叫卖,邻里都叫她“香蕉婆婆”。婆婆一句经典“英语式乘法口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年一个外国游客买了婆婆的5个沙田柚,每个5元,婆婆这样跟他算价钱“一five得five、两five得ten……five five twenty five”,硬生生套用“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五五二十五”的乘法口诀把外国人给算服了,或许,这就是当年西街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吧。
西街中段有一家电影院,现在已经改为大师傅啤酒鱼了。80年代初,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看爱国主义电影,孩子们排着长龙队伍,从滨江的小学走到影院,一路都会欢呼雀跃。
记忆中的西街还有饮食服务公司,大家要凭肉票去买肉;有百货公司,买布凭布票,而且要排很长的队,能够穿上一件“的确良”白衬衣,那甭提多有面儿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从来不倒掉剩饭剩菜,总是隔餐热了又吃;母亲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回到村里,又接着下地头,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人,却常常买回一个半个的苹果梨子让我们姐弟俩解馋,我们的衣服常常是缝缝补补连穿三年。人到中年,也为人母,外婆和母亲勤俭持家的种子也根植在我跟女儿的心中。
如今,西街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犹如大城市般繁华,每到节假日都人头攒动,喧嚣热闹。可偶尔我还是会想起旧时的西街,安详的西街,那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关于儿时的留念,母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话语时常萦绕耳边,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我。(阳朔县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21121/gxjjw637b2778-17668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