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
番号,是一支部队的生命和象征,凝结着历史见证和时代记忆,承载着辉煌战绩和无上荣光。人民军队的番号可以追溯至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不久中央决定建立工农革命军。此后一段时间,各地涌起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的武装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根据中央决定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红军。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军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部队番号。
建军初期,红军部队的诞生、整合或撤销频繁,部队番号缺乏统一规定,甚至出现重复,如红4军就有井冈山、湘鄂西和鄂豫皖苏区3支。1930年4月,中央军委颁发《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各军番号和活动地区;5月,全国红军代表大会规定主要根据地红军序列与番号。自此,部队番号日渐规范。至1931年底,红军发展为拥有红一、红四方面军、10多个军约15万人的主力部队。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不久,中国革命进入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新时期。
亦称中央红军的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的前身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毛泽东部、南昌起义朱德一部、平江起义彭德怀部以及湘闽赣浙等地农民起义组成的地方红军。1928年4月中旬,朱德部和毛泽东部会师井冈山,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6月,工农革命军第4军改称红军第4军,又称“朱毛红军”,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红军部队。7月22日,彭德怀率部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第13师。12月,红5军主力与红4军会师,合编为红30团。1929年9月,红30团与湘鄂赣边境支队重组红5军。次年6月,红5军一部与鄂东南地方武装组成红8军。
要打运动战,必须有正规兵团。1930年6月,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4军、红6军(不久改称红3军)、红12军组成红1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随后,赣西南地方武装组成的红20、红22军划归红1军团。湘鄂赣地区的红5军、红8军组成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组成的红16军也划归红3军团。8月,红1、红3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共3万余人,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大规模“围剿”,歼敌约8万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改由其直接领导和指挥,称中央红军。12月中旬,国民党军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率领下起义,改编为红5军团,编入中央红军。
1933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率领下,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红军组建红7、红9、红8军团,苦战一年,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吴起镇,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初,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辖红1军团、红15军团。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取得山城堡战役胜利,对于稳定陕甘宁根据地局势,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促进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没有蚀本”的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的前身主要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农民军、周逸群领导的洪湖地区游击队以及湘鄂赣边区的地方武装。1928年3月,贺龙在桑植创建工农革命军,后整编为红4军。1929年12月,周逸群等领导的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中央独立师,后扩编为红6军。1930年7月,红4军(后改称红2军)、红6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2军团。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
1933年6月,湘赣苏区的红8军、湘鄂赣苏区的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17师、红18师,合编为红6军团。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6军团转移湘中,于1934年10月与红3军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初步建成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9月,国民党军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新的“围剿”。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主力战略转移。部队经抢渡乌江、乌蒙山回旋战、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对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维护全党全军团结,促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毛泽东对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说:“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艰难奋战的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主要是鄂豫皖、鄂东南地区的农民军和游击队。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我党先后领导黄(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起义,组成工农武装,分别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装分别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第32、第33师。4月,红11军改编为红军第1军。6月,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12月,红15军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转战到鄂豫皖苏区的黄(安)麻(城)地区。
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在群众配合下,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1月中旬,红1、红15军合编为红4军,于5月底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7月,主力南下作战。10月,在皖西组建红25军。11月7日,红4、红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发起4次进攻战役,歼敌6万余人,粉碎了敌第三次“围剿”的企图。红四方面军发展至4.5万人,苏区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多万。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错误指导,红四方面军被迫于10月战略转移。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很快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绝大部分地区。1933年2月中旬,川陕苏区初步建成。7月上旬,部队进行扩编,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扩编为第4、第9、第30、第31军。经过10个月的艰苦作战,川陕苏区进一步巩固。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进行嘉陵江战役,歼敌1万余人,攻克8座县城,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至1936年10月大会师的19个月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先后往返雪山草地,与敌战斗千百次,在川、康、甘、青四省边境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scq/20221226/813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抗战中的红色刊物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