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威震敌胆的“一把手”部队

发布时间:2023-02-01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1949年初,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这个“第一”,让第一军的指战员感到了无上荣光,更激发了革命军人与生俱来争强好胜的斗志。因此,在确定第三五八旅改编为第一师后,由谁来当“第一团”?第一师的3个团都憋足了劲。七一五团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团”,带着南昌起义的血脉,资历过硬;七一六团发端于湘鄂西的洪湖畔,曾是红二军团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场场恶战抢在前。然而,按照时任第一军政治委员廖汉生不讲资历、要论功绩的原则,结果出人意料,历史最短的七一四团最终被确定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成为“全军第一团”。

  七一四团的前身,正是在1939年初由贺炳炎和余秋里共同创建的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三支队。贺炳炎和余秋里在16年后的新中国首次授衔中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二人一缺右臂、一失左臂,甚至合用一副手套、袖子磨坏了换着穿的“一把手”军政首长携手并肩,在艰苦卓绝的冀中游击战中,缔造出了这支威震敌胆、能打硬仗的“一把手”部队。

  扎根敌占区腹地的“一把手”部队

  1938年12月,第一二〇师奉命挺进冀中地区,执行“巩固冀中、帮助八路军第三纵队和扩大自己”的任务。此时的冀中平原,大部分已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军弃地南逃、旧政府作鸟兽散,形势复杂严峻。1939年1月27日,一二〇师决定:由时任师干部大队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牵头,到大清河北岸霸县、固安、雄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改造当地武装,扩大敌后根据地。28日,独立第三支队便在烽火连天的河间县大小龙关地区诞生了。5月底,贺炳炎完成抗大学习到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余秋里搭档,二人互为左膀右臂,共同率领这支尖刀劲旅。

  “一把手”司令员贺炳炎,豪爽耿直,猛悍顽强,不怕牺牲,曾凭一把菜刀杀敌夺枪,伏击战中单臂擒日兵,素有“红军中的赵子龙”之称;他决断果敢,智勇双全,擅打硬仗、恶仗,率部“重叠设伏”歼灭日军500余人的雁门关大捷,与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并称为八路军抗战初期的三个“首战告捷”。“一把手”政委余秋里,曾以惊人的毅力拖着伤臂爬雪山、过草地,192天后被迫截肢,勇于和善于在艰苦环境中开创新局面;他实事求是、注重创新,总结发明的练兵方法、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方法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军推广,毛泽东赞誉其“是个帅才”。他们在搭档期间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各取所长,创造了我军军政干部合作的典范。

  在这样两位“一把手”的指挥下,第三支队扎根北平、天津、保定间的三角地带,游走于敌人的胸口腹地,一面袭扰日寇、粉碎“扫荡”,一面发动群众、扩编队伍,至次年4月奉命回师晋西北,已从3个连、300多人发展到3个团、5000余人,圆满完成战略任务,同时也给冀中平原的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根据军政主官的特征,称第三支队为“一把手”部队。贺龙在一次讲话中感叹道:“贺炳炎、余秋里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了。这个队伍很硬嘛!敌人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朴实无华的“三字经”——打胜仗

  面对大清河北敌情复杂、斗争残酷的形势,贺炳炎认为关键是三个字——打胜仗!余秋里也认为只有打得赢、打得硬,才能打开局面、站稳脚跟。

  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第三支队成立第7天,行军至板家窝镇,就遭遇白沟、新城日军300余人的进犯。此时全支队仅有从七一六团抽出的一连、八连、十一连及一部分干部,共304人、156支枪。虽乍逢强敌,但全体官兵临危不乱、就地反击,依托地形与敌正面对抗,打退日军先后4次猛烈冲击。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日军开始心虚,我方则越战越勇,十一连指导员钱治安率领战士主动出击与敌展开肉搏,日军最终败逃。我军以牺牲17名、负伤9名的代价,毙伤日军80余人。首战告捷振奋了当地军民战胜日寇的信心,为队伍在大清河北成长壮大奠定了扎实基础。

  不只击溃,更要歼灭。1939年夏,日军大队人马合击冀中军区机关扑空,其中一支蠡县的日军400余人回撤稍慢,贺炳炎敏锐发觉战机,遂决定主动出击并择机歼灭之。他亲率部队在蠡县莲子口设下埋伏,交火后,日军不甘坐以待毙,企图利用火力优势突围。我方指战员轻伤不下火线,还有的重伤员忍痛给机枪压子弹,一直战至黄昏,肃宁援敌赶到并施放毒气,方侥幸救得残敌逃窜。此战虽未能全歼日军,但仍毙敌200余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和军用物资,不仅重重打击了日军开展夏季“扫荡”的嚣张气焰,也进一步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当地老百姓记住了这支臂章上有“八”字、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队伍。

  就这样,在两位“一把手”的带领下,第三支队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机动灵活、勇猛穿插,首战板家窝,再战葛各庄、封上村,伏击莲子口,突围魏家庄;顾全大局、主动协同,干部带头、靠前指挥,奇袭赵段庄、索村,浴血马家营,讨伐叛军石友三,配合粉碎日军“扫荡”,参加百团大战;上下齐心、士气高昂,兵锋日盛、所向披靡,不仅打开了发展局面,更打出了赫赫声威。

  打得赢、打得硬的关键——政治工作

  接连几次大胜仗后,第三支队打出了不小名气,陆续收编了段克全、翟耀宗、尚玉峰等3支共近700人的游杂武装,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参军。为更好提升战斗力,余秋里向上级请示将部队重新整编,现有力量编为第七团,新接收的第六支队编为第八团。此时,人员成分复杂、军阀主义和土匪习气残余、新战士思想不够稳定等问题逐渐暴露,余秋里与贺炳炎商议,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整军。

  锻造“铁拳头”力量。在3个老红军连队的整编问题上,不少人认为应分开编入3个营,以均衡战斗力量。余秋里则认为,这3个连队是部队的“铁拳头”,不能打散,只有集中编成一个营,才能形成“龙头”力量,带动整个部队。后来证明,这个营无论行军、作战还是生活,处处作榜样,掀起了全支队你追我赶、你帮我学的热潮。余秋里还观察发现,二营六连指导员张会田性情和善、热爱学习,21岁已是五六年军龄的“老红军”,话不多却善做政治工作,一口朴素的贵州腔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讲得深入人心,把新组建的六连带得士气高涨、作战出色。马家营遭遇战中,六连以一己之力对阵300多日军,用白刃战杀得敌人胆寒心惊,毙伤敌60余人,成功完成掩护任务。此后,余秋里暗下决心,将六连锻造成真正的“铁拳头”!在他的培养、磨炼、激励下,六连最终成长为威震敌胆、闻名军内外的“硬骨头”“铁拳头”,6次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先后被授予“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光荣称号,同获两项殊荣的,全军仅此一连。

  开展政治整训。为增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余秋里提出政治整训的思路,认为一面要团结帮助上层人物,积极肯定他们的抗日行为,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一面要对部队进行广泛的政治教育,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讲建军宗旨和红军光荣传统。同时创新了在紧张战斗环境下的以会代训方式,还请善做政治工作的张会田在全支队指导员会议上讲课。经过3个月的政治整训,党的支部建到了每个连队,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贺炳炎、余秋里的帮助下,八团团长左清臣带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部队新扩充了1000多名战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1940年8月,第三支队作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胜利完成了配合破击同蒲铁路、袭击日军据点等任务。

  百团大战后,贺炳炎调任第三五八旅副旅长,两位“一把手”军政首长再度分别。第三支队归还建制整编为第八团,余秋里继续担任政治委员至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期间,第八团改番号为七一四团,一路转战晋绥,回师陕甘宁,参加延安保卫战,进军解放大西北,在艰难困苦和战火硝烟中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屡建奇功。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scq/20230118/827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