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圆笠覆我首

发布时间:2023-05-09 来源: 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斗笠·乡愁》鲁寒  绘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谷雨时节,笔者走进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的斗笠非遗文化展览馆,看见展出的各式各样的斗笠,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储光羲在《牧童词》里描写斗笠的诗句。

  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的宽边帽子,用于遮太阳或雨。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与斗笠制作相关的竹篾编织技术。《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斗笠很早就为人所使用。《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就是因其平面大小如斗,故名。

  心灵手巧的篾匠编织一顶斗笠,笠顶需要用50多根篾,笠底需要90多根篾,斗笠的大小不同,用篾数量也不等。编完笠底与笠顶后,在笠顶与笠底中间铺上棕丝、毛边纸,压平吻合后,再编制笠沿。经过这几道工序,一顶斗笠才告完工。

  俗语说:“雨天农活真无奈,斗笠蓑衣必须带。”从前,斗笠是农村生产必备的工具。“蓑衣当得一件袄,斗笠当得一顶帽。”斗笠不但可以遮阳挡雨,天气寒冷时,戴在头上还可御寒。劳作时累了,还可当作垫子或者扇子扇凉。

  头戴斗笠,不同的历史朝代,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故事,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唐末五代道士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头戴斗笠,羽扇纶巾,漂泊江湖,行走天下。随性所至,晴雨不惧,在行动上有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那种侠者的风度,何等洒脱,处事不惊,张弛有度。

  “伊余本是胡为者,采蕈锄茶在穷野。偶披蓑笠事空王,馀力为文拟何谢。”这是唐代诗僧贯休在《别杜将军》中的诗句。字里行间,对披蓑戴笠无所羁绊的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诗人曾自诩“我本是蓑笠”,平生“唯寻桃李蹊”,以一身君子清气,“散为青松栽”。那种高洁孤傲,非世俗之人可知。

  晚唐诗僧齐己《送胤公归阙》有云:“充斋野店蔬无味,洒笠平原雪有声”,诗人压低笠沿,四海为家,本已艰难,偶得充饥于野店里,菜蔬无味,更是可怜。但于寒冬里戴笠听雪,却是化苦为乐,让人莞尔。在诗人眼里,化清苦为乐事,弹指雪野、一笑而过,这种甘于苦寂、无欲无求的心灵写照,超凡脱俗。

  在人们的印象中,渔翁常年不离斗笠。“到头蓑笠契,两信钓鱼潮”“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折射出渔翁坚韧执着的魅力。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描绘了天寒地冻之中,独自一人垂钓于冰天雪地里,拥有一种世外高人的凛然气质,冷峭孤高,清逸恬淡。

  1929年,朱德带领的红四军来到永定,途经瑶下村时遭遇了一场大雨,部队当晚留宿瑶下避雨。次日天蒙蒙亮,红军战士全然不顾天上还下着零星小雨,为当地群众挑水、扫地、加固屋顶,当地群众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为了支援红军,群众编织了大量的斗笠送给战士们上前线。后来为纪念这段鱼水情,瑶下斗笠又名“红军斗笠”。

  长征后不少红军官兵在回忆录中,常常满怀深情地提到具有显著苏区特征的斗笠。红色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中还有那脍炙人口的歌词“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斗笠这种平凡朴实的农家物品成为了军民心连心的历史见证。

  如今,编织斗笠的人越来越少了,斗笠已经渐渐失去了日常实用的价值,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工艺品。然而一顶小小的斗笠,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心中。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04/t20230425_793232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