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启动借科技之力复现文明发轫之地

发布时间:2023-06-26 来源: 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①

  

  ②

  

  ③

  图①:“何以文明”大展中复原的陶寺遗址手工业作坊区。

  图②:“何以文明”序厅展现的十大重点考古遗址代表文物意象。 图③:用户利用数字技术在“何以文明”序厅进行沉浸式体验。资料图片

  当我们仰望历史苍穹,文明之光灿若星河;当我们俯首脚下热土,浩浩历程绵亘万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以遒劲笔墨写就壮丽史诗,屡屡引人深思: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展览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时空框架,实现红山遗址、良渚遗址、凌家滩遗址、石家河遗址、焦家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大重点考古遗址复原的线上展出,再现中华文明的伟大辉煌。

  “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

  满天星斗的夜空从何时开始闪耀?汹涌澎湃的长河从何处开始流淌?让我们走入数字大展,为那些魂牵梦萦的问题寻找答案。

  这场数字艺术大展以不同主题的岛屿将文明的片段串联,组成了“何以文明”岛。进入展览,当用户通过数字化分身飞抵岛屿上空,伴随着耳畔传来的远古先民的呼唤,“何以文明”岛拨云而现,赫然映入眼帘。

  落地后,用户首先来到的是“何以文明”的序厅。序厅,是用户作为时空旅行者的着陆点,也是通向10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的始发地。此时此刻,云雾缥缈,如梦如幻,序厅内满天星斗照亮夜空,勾勒出10个文物意象。

  漫天浩瀚的星斗与指引方向的司南在这里遥相呼应,文明诞生之初的缓缓流水与圆形罗盘在这里相遇。这里的空间设计与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指南针”相结合,以宋代天文图为基底。

  序厅中心透明玻璃中央,一把大大的司南勺柄特别引人注目;上方则用十个方块定位十大重点考古遗址,它们分别是中华文明起源不同阶段的象征。每一个方块上都刻有各遗址的代表文物意象,十足的神秘让人迫不及待要一探究竟。

  序厅还有个特别令人心动之处,那就是“满天星斗”长耀天空的设计。其实,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除了象征中华文明的璀璨无比,还蕴藏对中国现代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致敬之意。

  1934年底,苏秉琦去宝鸡时途经西安、咸阳,感叹:“这一带是周、秦、汉、唐的故都所在,远望去尽是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丘陵冢墓,下边埋葬着我们的列祖列宗、先公先王,因此我想起了那些威名远播的民族英雄,和他们不朽的功业。”

  考古学从那个时代便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批驳西方人提出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增强国人的爱国之心,提振国人的文化自信。

  后来,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的形象描述:“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满天星斗,故而中华文明的星空才会持久闪烁;多元一体,故而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传承着“中国百年考古梦”,借科技之力复现文明发轫之地——这里讲述了良渚水乡泽国的温婉缠绵,还原了石城鼓磬的余音悠长,重现了煌煌夏都的王朝风华、百工齐聚……有人这样说,元宇宙的新方式,让历史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再集中在仅凭文物和史料描述的遥想,而是真正成了可触可感的真实所在。

  在数字化时空中踏上文化寻根之旅

  “何以文明”数字大展搭建距今约6000—3500年的时空框架,将位于祖国不同位置的文明片段串联,以100件代表性出土文物复现先民技艺,倾力打造出具有观赏性、互动性和探索性的文明遗址。

  大展将本次时空之旅的始发地选在了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这里还原了水乡泽国的温婉缠绵,再现了王朝之都的绝世风华,讲述了翼翼宫室的往事旧闻,时空旅行者从此刻出发,跨越千载光阴,身临其间踏上寻根之旅。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年代距今约5300—4300年,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都邑性城址、祭坛、水利等工程)、精美的陶器(黑皮陶)、玉器(以玉琮为代表)、纺织品(丝麻织物)及刻划符号为特征,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考古学家在良渚遗址瑶山祭坛和汇观山祭坛的核心,均发现了“回”字形灰土框遗迹,通过测量发现灰土框东北角方位接近当地夏至日出方位,西北角方位接近当地夏至日落方位,东南角方位接近当地冬至日出方位,西南角方位接近当地冬至日落方位,这显示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先民已经能够制定出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历法。

  时间和空间就这样交融在一起。

  陶寺文化,在大展中被定义为“最初中国”,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考古发现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等,出土陶蟠龙盘、土鼓、鼍鼓、大石磬、玉器(璧、琮等)、铜铃、彩绘木器等珍贵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阶级、国家起源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认为即“尧都平阳”所在。

  在复原的陶寺观象台,13根立柱间隔出12道缝,透过12道缝观测崇山上的日出点,便知一年的时节。考古学家在陶寺进行了两年的实地模拟观测后,提出“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确定一个太阳回归年中的20个时节,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中四季气候变化的节令为主,兼顾陶寺当地的宗教节日和农时”。这一历法比良渚先民更加精密,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考古学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

  还有被称为“华夏主脉”的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伊、洛二水之间,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成组青铜礼器)和铜镶玉(石)制品;被称为“礼出东方”的焦家遗址,年代距今大约5000多年,考古发现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内的诸多高等级设施,出土玉器、白陶等礼仪用具,为黄河下游地区重要古国遗存;等等。

  就这样,借用新颖前沿的科技我们得以开启“寻根之旅”,溯源文明脉络,感受文化自信……遥想中华文明始于涓微,奔涌八方,成溪涧、奔万里,最终汇聚成为一部生生不息的壮丽史诗。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肇启于2002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重大工程。20年来经过学者们接续努力,一系列翔实的研究成果落地。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不但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更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王巍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探源工程的肯定令我和所有参加探源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学者非常激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探源工程任重道远。”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来,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积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有了很多可喜的新变化、新进展。国家颁布了新的文物工作方针;很多地方开展了本地区文明探源工作;探源研究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获得了诸如甘肃庆阳南佐、安徽含山凌家滩、辽宁喀左牛河梁、山西兴县碧村、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一批重要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王巍说道。

  去年,新一批40多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或挂牌;新闻媒体对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报道显著增多,从而使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考古科学化的本身,是以科学思维和科技手段探究文化渊源,对考古成果的传播,同样需要以恢弘的历史观和丰富的科技手段还原文化的演进脉络。

  谈到“何以文明”数字大展,王巍认为这对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具有积极意义,将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站在古老的文明、厚重的历史之上,先人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丰富的物质遗产,更是涌动不息的血脉与精神,随着借助科技让十大重点考古遗址复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机勃勃、繁衍不息。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06/t20230616_803284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名人录

下一篇:历览千载书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