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今日锐评丨起底胁迫外交

发布时间:2021-05-11 来源: 作者: 浏览量:0

  

  

  继“战狼外交”之后,“胁迫外交”成了一些美西方政客论及中国时的高频词。这些政客有的经常拿“胁迫”说事,有的在外交政策演讲、慕安会等场合表示要抵制中国的“胁迫”行为,还有的“就中方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胁迫表示愤怒”。显然这是别有用心之徒对中国的欲加之罪。

  此地无银三百两,说起“胁迫外交”(Coercive Diplomacy)的概念来历,美国才是舍我其谁的根源。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他认为“胁迫外交”是使用威胁或有限武力,迫使对手停止或扭转已采取的某个行动。这一概念的研究对象一直是美国。比如在1999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中谈及科索沃问题,就直言不讳放话“已经做好空袭准备”,大肆营造战争气氛,试图强迫南联盟签署协议。2003年,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阿尔特与亚太问题研究专家克罗宁等学者调查了美国过去12年间的“胁迫外交”案例,写下《美国与胁迫外交》一书。众所周知,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对古巴和苏联、越南战争中对越南、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所做的都是教科书式的“胁迫外交”。

  美国甚至公开炫耀自己搞“胁迫外交”。1994年海地危机期间,通过小规模入侵行动,美国兵不血刃地迫使海地军政府放弃政权。克林顿政府将这场行动大言不惭地誉为“胁迫外交的范例”。2003年,小布什政府将追加军费中的303亿美元列支为开展“胁迫外交”。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搞极限施压,发起贸易战、要求加拿大逮捕孟晚舟、蛮横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被各界普遍认为是“胁迫外交”。

  “胁迫外交”,源自美国,最频繁使用者也是美国,然而“反华急先锋”“谣言制造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却给中国乱贴标签。去年8月,该“智库”炮制长达65页的报告,指责中国过去10年对27个国家和欧盟开展152次“胁迫外交”。之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政客如获至宝,争先恐后掀起了对华新一轮抹黑高潮。ASPI隶属澳大利亚国防部,背后金主既有国际军工集团,也有外国政治势力,更有“最粗的大腿”美国国务院——在过去一个财年资助了近137万澳元,同比爆炸式增长367%。“胁迫外交”与“种族灭绝”“强迫劳动”一样,都是美西方自己作的孽,他们却倒打一耙栽到中国头上,的确还是“最熟悉的配方”。

  中国是最不可能实施“胁迫外交”的国家。从历史看,中国曾屡遭列强胁迫甚至侵犯,是“胁迫外交”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外交的传统之一就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仅自己从来不搞胁迫,也旗帜鲜明反对其他国家搞胁迫。从标准看,主动挑起事端,以武力相威胁,干涉他国内政,将价值观强加于人,搞得寸进尺的极限施压,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等行为,才是彻底的胁迫外交。而中国从不以武力威胁他国,从不搞军事同盟,从不跑到别人门口挑事,从不将手伸进别人家里,中国也不主动打贸易战,不无端打压他国企业。中国搞“胁迫外交”又从何说起?从结果看,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阿尔特与亚太问题研究专家克罗宁等学者曾总结了1990年至2003年的8个案例,认为美国搞“胁迫外交”成功率只有20%。这种损人又不利己的事,任何明智的国家都不会采用。

  真相并不是中国在胁迫别人,而是美西方那些指责中国搞“胁迫外交”的国家处心积虑通过各种手段对华施压,在国际上威逼利诱他国组建反华“小圈子”。其目的就是逼迫中国放弃正当权益、任其宰割。这才是真正的“胁迫外交”。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注定真不了。(辛问平)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