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监督 > 正文

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

发布时间:2023-09-17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研究报告】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创新、产业、人才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指明了三者发展需遵循的关键原则、需处理的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指明了方向。

  “三链”一体部署基础坚实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各级政府、高校平台、重点实验室及一大批国资央企、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要领域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1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202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提高至2.55%。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显著增强。基础科学中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处于世界前列,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中微子、干细胞和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进展,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三是重点产业集聚,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以“两廊两点”为架构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有序布局,在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自正式运行以来,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先进科研平台,成为继英国散裂中子源、美国散裂中子源和日本散裂中子源之后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该项目落户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链对创新链的成果转化与反哺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得到重要应用,推动了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一是创新的产业孵化能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国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41家。我国科技创业孵化制度与模式不断成熟,从孵化器内走出了寒武纪、科大讯飞、碳元科技、大疆创新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显示,孵化器毕业企业上市和挂牌累计超65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02家为孵化器毕业企业,占比1/4。二是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50万家。在成果转化方面,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三是特色创新产业集聚形成。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快速发展,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型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武汉光谷、杭州电商谷、贵阳数谷、南京软件谷等特色地区产业链集群在巩固中持续发展。

  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赋能作用更明显。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一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攀升。二是人才支持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成熟。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和出台“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科技特派”等柔性引才政策,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引才”“以赛引才”等方式,将各地区人才精准引进至各地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人才集聚程度和利用效率。三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动能不断激发。2022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步伐明显加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均在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目前已有超10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或重组完成,超过50所高校为依托单位或共建单位,将更好发挥高校人才涵养功能。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rdgc/20230914/984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