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对农家学派的观点。当时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到滕国,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有人向孟子宣扬许行的思想,认为不管是布匹还是丝绸,只要长短一样,价格就应该一样;不管麻线还是丝绵,重量一样,价格就一样;五谷数量一样,鞋子大小一样,价格也就应该一样。如此这般,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算小孩子上街买东西也不会受骗了。
正是在对这一观点的批驳中,孟子提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他指出,物品千差万别,这是由各自不同的属性决定的。不同的物品,有的价值相差一倍五倍(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千倍万倍,把它们放在一起用一个标准看待,就是扰乱天下。为此,他举例说,如果巨屦(做工粗糙的鞋)与小屦(做工精细的鞋)只要尺码一样,就同样价钱,那谁还肯做工艺精良的鞋子呢?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道出事物千差万别乃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情由,从哲学上塑造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多样性是世界的本来面貌。不仅自然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也应该是多元多样的。
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中华文明主张和而不同、贵和尚中,包容共生、立己达人。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关于人与人、国与国相处之道的论述,如“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仁为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协和万邦”等,这些思想历经千年,成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长期遵循的处世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的精神是一种对差别的承认、对他者的尊重、对异己的包容,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友善,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与一致,这正是人类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共生共存的基本法则。
正因为拥有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缺少交流,就会见识短浅。文明发展亦是如此,历史充分证明,一种文明若不与其他文明交流,也会陷入狭隘封闭状态,丧失进步的动力。从理性对待文明差异,到与其他文明共生共存,再到交流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明对于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我们党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努力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基因,深深塑造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也呈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个个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今天的中国,正以不断丰富的文明理念,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郝思斯 )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h/108592.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