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 | 树德莫如滋 去疾莫如尽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正所谓“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说吴王夫差:“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意思是:树立品德,莫如日积月累,使它不断滋长;治疗疾病、祛除邪恶,莫如彻底消除,不留下任何病根。
崇德的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古人认为,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赋予了万物,这种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使万物生机盎然,竞相成长。人们仿照天之“健”而“自强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就要通过修身养德来实现,因而形成了古代修身的传统,即一个人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这是流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做人和做事的根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儒家思想中“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对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具体主张,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论语》记载了孔子在与子张、樊迟等弟子论学的过程中,谈到的修养德性的方法。子张问崇德之道,孔子回答:“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这就是说,崇德要从忠、信入手,行为总是遵循道义。樊迟问崇德,孔子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即踏踏实实去做,不计得失地去奉献,不就提高品德修养了吗?在孔子看来,修养德性的方法并不是默坐冥想,而要通过“发愤忘食”“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方式去实践实修。
德的养成,并非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日积月累、不断修养、须臾不忘。《大学》记载,商汤在浴盆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沐浴自新,比喻道德日进。《近思录》载:“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古人在日常生活、起居环境里,如盘盂、手杖、桌几等地,都刻写了提点或警戒之语,以期在动静之中随时涵养德性。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对德性日积月累的滋养,在古代书院中有直观的体现。读书是古代知识分子重要的明德弘道的过程,作为教书化人之地,在古代书院中,院落、房舍、石碑,甚至砖瓦的选择与构造,都十分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书院中常见的“崇德堂”“义路”等称谓,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等代表君子气节的植物点缀庭院,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功能。
各个书院的院规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都重视对生徒在人格、德性、操守、修养上的涵养。如吕祖谦在为丽泽书院制定的院规中规定:“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朱熹订立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一方面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另一方面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其中写到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选聘教师时,书院也往往把品德高尚作为首要标准,通过教师的躬行身教为生徒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榜样。例如,朱熹讲学于白鹿洞书院时,给弟子们的印象就是非常讲究“威仪容止”:“退坐书室,几案必净,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举措有定所”,“威仪容止之则,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颠沛,未尝有须臾之离也。”在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古代士人的道德修养得以不断提升。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形成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骨血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崇尚立德固本。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们党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道德价值体系。同时,始终注重以德新民、以德化人,致力于推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新征程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之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浸润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通过细水长流的日常熏陶,使人们从心底迸发出对真的珍视、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10/t20231013_827510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秀的故事
下一篇:【廉吏故事】刚正不阿的赵汝濂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