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正心诚意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正心诚意,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须首先使自己意念真诚。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境界和修身理念。

  诚,形声字,《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诚”的本义为真实无妄,多半由言语表达,因此“诚”字从“言”表义。诚实、真实是“诚”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

  “诚”是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之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儒家认为,“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为人的根本和重要的人格准则。那么,究竟何为诚?朱熹认为:“盖诚之为言,实而已矣。”可见,“诚”的本质就是真实,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不欺人、不自欺、不虚伪、表里如一等都是“诚”的表现。

  如何修诚?关键要“择善而固执之”。就是选择好的、正确的事情去做,只要代表事实、公道、正义、仁爱、良知、原则等,便初心不改,坚持到底。能够“择善”的前提是内心光明、有正气,正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修诚的关键是内在的意念、念头要“正”,强调人在起心动念之时,便要省察克治,去恶存善。对不正、不善的念头和个人的私心私欲,在其萌发之时,便须“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从意识深处培植“正念”之心,让善意、仁爱持续存养于心间,并在外在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内在的意念、想法与外在的行为完全一致,便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达到至诚的境界。

  “内正”作为诚的前提和根本,就如同一座大厦的根基,根基稳固,大厦才能巍然屹立。一个人只有“内正”,才能做到“外正”,才能心身统一,此便是诚。反之,若“内不正”,“外正”可能只是一时虚伪的掩饰。也就是说,这种缺乏内在正念力量支撑、只受外界环境和外人监督等因素影响才表现好的外在行为,一旦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必然难以维持,所以才会有《大学》所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品德低下的人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两个样,一见到道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是欺人又自欺,便是典型的不诚。

  “诚”也是历史上一些名臣贤士信奉坚守的准则之一。司马光一生以“诚”字作为立身之本,曾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学生刘安世向他请教“行己之要”,司马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古人云:“独则毋自欺。”修诚特别强调一个人在独处、独知的时候要坦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到不自欺。王阳明也说:“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人在独处之时,自己的一念是善是恶,只有自己最清楚,欺骗不了自己。据《宋史·赵抃传》记载,“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说的是,北宋大臣赵抃不欺己,不欺天,夜晚独处时能够直面自己内心,并警醒自己不敢告之于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造物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诚”作为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将其内化到个人生命体验中加以涵养培育。现实中,我们为人处世,应该说真话,讲实情,做实事。与人交往,以诚相待,少些虚情假意,少些妄语欺人。相信,只要诚心向上,以诚待伪,则无人不信、无事不克、无业不兴。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11/t20231108_830531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