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约 | 近500个非遗项目齐聚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 共绘文明和合交融新画卷
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展览现场。
市民在了解景泰蓝制作工艺。
“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 刘同华 摄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启幕,以“大美非遗,和合天下”为主题,描绘出一幅不同文明和合交融的美好画卷。
据了解,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包含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以及副中心非遗特色活动、各区分会场活动近百场。来自国内18个省(区、市)和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约40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近500个非遗项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以多种形式齐聚非遗周。
“燕京八绝”齐亮相
展厅内,以“燕京八绝”为核心技艺设计制作的20件国礼重器尤为引人注目,部分国礼作品是头一次在展会上披露出来。“燕京八绝”,即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展览展出了从2014年APEC峰会以来的国礼作品。这些国礼作品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形象。
展品中有一件名为“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吸引许多人驻足观赏。这款“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在2014年APEC峰会上,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2014年11月11日,北京雁栖湖畔,水映山色,风光旖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此举行。
为欢迎参会的各经济体领导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地选定了一件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该瓶细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瓶高38厘米,是天坛祈年殿38米的等比例缩小;最大直径21厘米,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经济体。器形设计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玉壶春瓶,纹饰采用能代表敦煌文化的宝相花。瓶身上嵌入四片画珐琅片——APEC会标、APEC主会场、天坛、长城,碧蓝的瓶身雕着水纹,既象征“四海”也代表环太平洋。“瓶”是“平”的谐音,连起来即“四海升平”。
千万不要小瞧这件景泰蓝赏瓶,其成品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等108道工序,千锤百炼而成。俗称“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曾为明清皇家独享。如果往根上追溯,景泰蓝的部分技艺是舶来品,经中国的能工巧匠之手,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巅峰。
如今,作为国礼,景泰蓝多次出现在外事场合。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体现着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
“燕京八绝”里的北京玉雕,讲究工精料实,常会因材施艺,风格浑厚庄重。最有名的当属新中国四大翡翠国宝——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
1989年10月被称为四大翡翠国宝的翡翠玉雕惊艳问世,这一年恰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国宝级翡翠玉雕佳作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献礼礼物。这四件玉雕工程从设计到竣工耗时8年之久,其间有6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参与,也叫“国宝工程”。1990年,这四件玉雕作品获国务院嘉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嘉奖令对此评价道:“四件艺术珍品原料之贵重,创作之精美,为古今中外所未有,堪称国家珍品,是玉雕艺术推陈出新的典型。”
非遗不同于文物,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其特性,这样的特性,当然包含转化变化、创造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韩子勇告诉记者:“生生才能不息,万事万物皆在运动变化,非遗的传承保护,一定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从一个形态、样式到另一个形态、样式,从这个领域到那个领域,非常自由、活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谁也不能阻止文化的创新创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一片茶叶,融汇古今智慧,携着深厚文化意蕴,跨越五湖四海,传递共同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将中国茶传播到全世界。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生于山谷丛林,地孕天养,得天地之精华,曾沿着丝绸之路翻山越岭、随着茶船古道远渡重洋,向世界传递“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
在这次展览中,“茶和天下——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尤为光彩夺目。这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北京首次齐聚当初联合申报非遗的省份进行茶习俗、茶技艺、茶文化展示,突出茶在大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与风土民情。
茶和天下,既诠释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又蕴含着中华民族含蓄、和睦的共同价值观,契合今日世界的需求。展区内,还有斯里兰卡红茶、俄罗斯饮茶文化、泰国腌茶、摩洛哥摩方茶等在现场展示。
“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茶作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迎来新的契机。近年来,“茶叙国事”“茶礼”多次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以茶为媒、以茶会友,通过茶来促进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亮眼内容。茶叶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正如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研究员胡艳琳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它在不断地发展着、不断地演进着,始终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生命的活力就在这个演进当中。”
近些年来,很多承载着千百年文明基因记忆的古老传统技艺,慢慢由“匠”入“艺”,用它们的烟火气和慢生活节奏,温润着我们的生活乃至灵魂,成为宝贵的财富。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年轻教师吴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名为“非物质”,但其实具有物质性的力量。它不仅参与塑造了我们的情感结构,与此同时,也调动情感投入生产、交换、流通的整个过程,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情感的向心力。
守护人类共有文化财富
西班牙弗拉门戈、非洲手鼓、普宁英歌舞、安塞腰鼓纷纷亮相国际非遗周,共同开启国际非遗展览。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演绎着鼓舞人心、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国际非遗展览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约40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近500个非遗项目,共同谱写了一篇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
作为北京最新创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同时也是首次在京举办非遗大型国际展示交流活动,非遗周的展览重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从秘鲁远道而来、身着传统服饰的传承人舞起秘鲁的功夫舞蹈——剪刀舞;意大利的奶酪制作大师,使用北京本地生牛奶在现场制作出味道醇厚的意大利传统奶酪;斯洛伐克的提线木偶在艺人手中能抛球、接球耍杂技……在国际展区,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传统舞蹈等项目参展。
据悉,此次活动还设置了“非遗保护的国际视角”“‘非遗+’与‘+非遗’非遗的当代实践”两场专题对话,国内外嘉宾分享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当代成果,并就“非遗+消费”“非遗+演出”“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目前,我国已有43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回顾我们的“申遗”之路,就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有文化财富的责任与担当,得到世界的尊重与瞩目。
韩子勇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句话指明了未来的新征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肯定也要加入这个时代大合唱。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非遗应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赋彩、赋形,成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遗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推力,也必然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11/t20231108_830530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周日说廉丨廉洁成语:大义凛然
下一篇:殷殷家国情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