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第二十条》:穿越光影的正义
在光影交错的2024年春节档银幕上,《第二十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如同一面深邃的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复杂面貌及人心深处对公平的渴望。此片不仅以结尾的震撼独白留给观众深刻印象,还有三个场景格外引人入胜,激发观众的层层深思。
首先是张贵生之死,让悲剧在笑声中突然袭来,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他的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社会正义的质疑;接着是郝秀萍的纵身一跃,以沉重的情感压迫,将观众推入一片揪心的深沉思索;最后是检察官吕玲玲的深刻拷问,引发观众深思,是要勇敢打破常规并可能为此承担责任,还是遵循惯例哪怕有人为此蒙冤?
法之边界: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通过三个既独立又紧密相连的故事线,巧妙勾勒出正当防卫的法律框架与个体行为的道德抉择之间的平衡。影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正当防卫的界限与适用”的主题,每个故事都以探索性的姿态深入“法之边界”。
在正当防卫的案例中,何为必要的防卫,何为过度的反击,这不仅是法律的裁决,更是道德的衡量。一方面,法律明确赋予了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的自我保护权;另一方面,这种保护行为必须在不超越必要限度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从而招致法律责任。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主动站出来保护被骚扰的女乘客,最后却被判刑三年,留下女儿面临生活的重重困境;检察官的儿子——高中生韩雨辰在见义勇为保护遭遇校园霸凌的同学时,也面临行政拘留的后果,大好前途险些受到影响。这些故事情节,不禁让人联想到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类似案例,它们的真实性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弦。
在这里,电影中的“法之边界”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法律概念的讨论,而成为了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的冲击和矛盾尚未足以牢牢吸引观众的目光,那么王永强一家的经历无疑将这种矛盾的张力推升至顶点。王永强为了筹集资金治疗残疾女儿的疾病,不得不向当地的村霸借取高利贷。然而,这一行为却招致了持续不断的恐吓和侮辱,整个家庭被卷入了一场没有尽头的噩梦之中。在长期的压迫和身心折磨下,王永强最终在一次自我保护的极端行动中,导致了侵害者的死亡。
影片以这起案例作为叙事的起点和终点,细腻地描绘了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艰难挣扎。从困境到绝望,再从绝望到重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觉醒,改变了王永强及其家庭的命运。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当这些深入人心的话语在故事中层层展开时,观众对正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
《第二十条》通过细腻的艺术表达,将法律规范与道德判断结合起来,让观众在感受紧张激动的故事情节时,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极端情况下,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求保护自身及他人权利的方法?谁应该是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的关键力量?面对中国司法实践的深刻变革与挑战,我们应如何回应?在现代社会中,正义又应是何种模样?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这不仅是对中国法治进步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人性深处公正渴望的回应。
心之光影:探索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第二十条》不止于对法律的解读,更探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反映了人在极端情境下的心理挣扎,以及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正义的复杂过程。
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非常有看点。
➤ 李茂娟,全片最具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个角色,也是普通大众的代表,她代表的是大多数人在面对不公时的第一反应,影片通过这个角色向大众普法,告诉我们法律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 吕玲玲,正义的化身,凭借着女性的细腻和极强的共情能力,为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艰难前行,她相信只有挺身而出才能对抗邪恶。
➤ 郝秀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代表,她抛下孩子从工地上绝望跳楼,因为她深知,冲突中“谁伤重谁有理”。影片对她“聋哑”的设计很有深意,很多时候,受害者不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吗?
是的,如果能开口,郝秀萍的惊恐该有多么震耳欲聋。
在电影中,正义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外的抗争,更是内心光明与勇气的体现。张贵生在面对乘客受到骚扰时勇敢地站出来,韩雨辰在校园霸凌面前选择保护弱小,这些都是人性中光明面的展现。而剧中角色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着自己的恐惧和矛盾,他们所面临的内心斗争,他们的冲突与纠结,展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恐惧、犹豫、自私。这些纠结和交织,不仅丰富了角色的层次,也让观众不断反思人性、探寻社会正义。
种种真实立体的人性构筑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在充满挑战和选择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道德指南针,试图在光明与阴暗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我们能够感知,正义的追求、勇气的展现、责任的承担与爱的传递,永远是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社会的基石。
民之所盼:对社会正义的重新定义
民众心中都有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因此,法律不仅要有刚性的规范,更要有温度的关怀,保护弱者,惩罚恶者,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平等。
但诚如韩明所说,公平正义需要代价,谁来承担这个代价?难道让老百姓用自己的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来承担吗?
法律没错,那谁有错?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而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然而,动手就是互殴,谁伤重谁就有理,普通人“维权”的成本总是很高。看似“合理”的司法实践一度让大众的视角偏向“伤重”的一方,让弱者的反抗背上了更加沉重的法律“枷锁”。
影片中的检察官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在影片叙事中,长期遭受屈辱的王永强最终获得了正当防卫的认定,这是检察官吕玲玲和韩明的坚守。他们不仅坚守法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确保每一项决定都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打破沉默,用深厚的同情心确保法律的执行不仅是公平的,也是有人情味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吕玲玲和韩明在默默地努力,他们希望公平正义之光能够照亮每一个角落。
五年前的“昆山反杀案”,标志着“正当防卫”的裁决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涞源反杀案”等案件再次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司法人员没有回避难题、畏惧压力,力图做到既守护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这种担当不仅是对个案公正裁决的追求,更是对社会整体法治环境的维护和促进。
在他们的心中,正义不再是抽象冷漠的术语,法律也不再只是冰冷的逻辑,而是对普通人在遭遇不公时的深刻同情与理解,是老百姓心底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是人们在面临极端环境时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权利的坚持与勇气。
在每个转角遇见不同的自我,在每个决策中寻找正确的方向。《第二十条》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思想的觉醒,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引导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公平的方向,感受正义的价值。
原文链接:http://www.yn.jcy.gov.cn/yjyw/sy/202402/t20240221_630603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