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纵横 > 正文

共产党人的斗争 | “两弹一星”:国家和民族的丰碑

发布时间:2021-06-26 来源: 作者: 浏览量:0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亮光,巨响之后,一片蘑菇云冲天而起。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向全世界播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这一天,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注定是无比难忘的一天。原子弹以及后来的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对于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两弹一星”精神,他指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肆意欺辱中国人民。进入20世纪50年代,帝国主义又对中国发起核威胁、核讹诈。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毛泽东指出:“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排除万难,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可见,“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己作出的决定”,也是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选择。

  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等关于铀矿资源、核科学技术及国外原子弹研制情况的汇报。随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1956年,我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195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签署。从此,我国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开始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我国一方面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一方面坚持搞“两弹一星”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在我国核工业的起步阶段,苏联政府在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基础建设等方面,都曾对我国进行了无私的大力援助。根据协议,他们提供了大量设备、图纸、资料,许多专家来到我国进行实地帮助指导。这些,对于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工作是有益的,起到了引路、争取时间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政府最终全面断绝了对中国的援助。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苏联正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关于禁止核试验和核不扩散问题的谈判为理由,宣布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1960年7月至8月,苏方正式下令将派遣到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位专家全部撤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有人甚至断言:中国核工业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迅速作出回应,毅然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从此,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1961年,正当原子弹研制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准备加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出现了关于原子弹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有人认为,搞国防尖端技术困难太多、太大,应该放慢速度。还有人认为,这方面花钱太多,会影响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主张停止搞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此时,毛泽东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坚定地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

  1961年7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作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到1962年下半年,我国的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有一些重大技术难关亟待努力攻克。这时,就需要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集中统一领导技术攻关工作。

  1962年下半年,二机部提交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份报告经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审定同意后,于9月11日报给了党中央和毛泽东。10月30日,罗瑞卿又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了《关于建议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他提出:实现原子弹爆炸,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集中表现,绝非哪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办到的。……必须取得各工业部门、科学研究单位的密切配合,以及全国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援。”他建议: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

  12月14日,党中央作出《关于成立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新成立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带领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在攻克尖端科技难关方面通力合作,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周恩来指出,我们发展尖端事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组织全国大力协同,从科研一开始就组织协作。要发扬风格,通用的技术不要保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拧成一股绳。有关工业部应当分别组织联合设计,否则各部都自己搞,来个万事不求人,是什么也搞不出来的。他还多次强调,有关部门要做到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伴随着罗布泊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两弹一星”的历史性突破,是党中央领导科研工作者和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为了研制“两弹一星”,一大批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发扬坐冷板凳的精神,甘当无名英雄,长期隐姓埋名,几乎与世隔绝,真正做到了心有大我、淡泊名利,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在我国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以帐篷为家,以戈壁黄沙为伴,心中默念,“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搞‘两弹一星’,必须自力更生,我们中国人是压不倒的”。

  面对苏联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没有气馁,只是默默地将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定为“596”,然后继续埋头苦干。“596”,正是苏联毁约的年份和月份。可见,搞出“两弹一星”,给自己争口气,成了全国上下的共同心愿。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墙面上的标语,醒目写道:“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对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凝聚着千万人的奋斗和创造,光荣属于每一位在这条战线上作出奉献的英雄,辉煌属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徐嘉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整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