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观点 > 正文

精神之堰不断流

发布时间:2024-06-2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阿蓬江畔,武陵山脉间,重庆黔江,就藏身于此。

  6月,我们一行人走进黔江。

  采访中,我们倾听黔江人用钢钎、铁锤劈山凿渠建设小南海引水工程的故事,感受黔江新站“7线同画”的雄伟壮丽,走进曾经地贫人稀如今吃上产业饭的山村,看到濯水镇风雨廊桥边穿着民族服饰“打卡”的游客……

  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黔江广大干部群众经年累月努力的结果。支撑他们阔步前行的正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气神。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黔江儿女朝着幸福生活努力奔跑的奋斗姿态始终未变。那南海堰的渠水,至今依然绵绵不息,滋养着这片热土。

  

  

  

  8年开山劈岭引来“源头活水”

  黔江区小南海镇,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走进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便见湖边“滚石”林立、湖水碧波荡漾,美不胜收。一旁的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温成中向我们介绍起这里的历史。

  “小时候听父辈提到过小南海,但我从没想过会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温成中说,小南海发生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将小南海与黔江儿女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长期以来,黔江因山多田少而灌溉水平低下,旱情常发又使得本就田瘦土薄的农业基础脆弱不堪。

  农业是兜底民生的大业,但彼时的黔江人却只能靠天吃水。

  “为彻底改变黔江农业面貌,党员干部下决心要将小南海的水资源用起来。”温成中回忆,1972年黔江大旱,农业严重歉收,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小南海大堰工程终于在同年11月正式启动。

  回想干部群众自带工具和口粮,浩浩荡荡赶赴工地的情景,70岁的张志尧至今难掩激动,“当时我在上学,生产队说去修南海堰,修好了大家就有水用,我想这是好事,就加入了”。

  工程地处崇山峻岭,施工难度非常大。

  张志尧说,那时他们用钢钎和铁锤凿隧洞,一天就一两米的进度,但他们坚信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有出路。

  万众一心,让原本“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没有公路就修路架桥;没有电力就修建电站;没有通风设备,就用草帽和斗笠排烟;技术力量缺乏,就以师带徒……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他们创造着“奇迹”。

  1978年2月1日,作为总机话务员的张志尧用洪亮声音播报:“8号隧洞被打通!”

  最长隧洞的贯通,是齐心协力战顽石的结果。两年后,小南海大堰工程竣工。

  8年,一泓沉睡百余年的清澈湖水,在黔江儿女穿山凿壁后苏醒。一条总长28公里、涵盖24个隧道,开挖127万余立方米土石的小南海引水工程诞生,灌溉面积达12.3万亩,占当时全县灌溉面积的20%。

  1988年,刚从中专水利专业毕业的温成中被分配到小南海工作,了解南海堰的故事后,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决心在这里干下去,一干就干到今天。

  

  

  

  7年扎根深山改变山乡面貌

  开凿南海堰的同时,黔江儿女在山坳建起座座发电站。老电站至今仍发挥功用,新水利基础设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中塘镇双石村有一座水厂,是靠驻村第一书记“跑”出来的。

  我们决定去双石村看看。从镇上到村里要翻过一座名叫马岩的高山,一句“马岩山三层岩,红苕洋芋吃顿顿,要想吃大米,除非害大病”足以道出曾经日子的艰难。

  2017年初到此地,摆在黔江区委宣传部驻双石村第一书记王运洪面前的,就有三大难题:吃水难、出行难、产业难。

  村民告诉他,20世纪60年代,村里就想解决饮水难问题,但进展缓慢。“南海堰都能修成,还怕修不成水厂?”王运洪二话不说,拉着村干部满村找水源,数次邀请黔江区水利局技术人员前来勘察。2019年,一座日供水能力达一千立方米的水厂,建成了。

  水有了,路平了,接下来的产业发展成了难啃的“硬骨头”。王运洪一琢磨,当地有种植茶叶和油茶的传统,这两样不是重体力劳动,留守老人、妇女都能干,是个好项目。

  “你们负责流转土地、搞种植,我来想办法找资金、买苗子。”村民会议上,王运洪拍胸口保证。为了这句承诺,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睡不好觉,四处考察项目、学习技术,寻找政策、资金支持,一度自掏腰包垫资近20万元。

  旁人劝他:“你都是50多岁的人了,这么折腾图个啥?”王运洪神情严肃:“党员干部就是要想群众所想,干群众想干的事。只要能为群众办实事,我无怨无悔。”

  正是靠着这股劲儿,王运洪在双石村一待就是7年。7年的时间里,他指导村民下地头、挥锄头,让连片荒坡变为1500余亩茶山、4500余亩油茶林,推动黔江小有名气的茶叶品牌诞生。

  也正是靠着这股劲儿,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办公室文秘科副科长、蓬东乡麻田村驻村第一书记潘锋敢于在业主资金链断裂后,带领麻田村村“两委”接过200亩花椒园,还助推村里的葡萄园提档升级,创新实施棚顶光伏项目。重庆百富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黄宁放下建材生意,回到家乡中塘镇胜利村,和朋友投资数千万元建起油茶园、开办炼油厂,带动110多户农户在漫山翠绿中孕育致富梦想……

  土地是诚实的。一路行进,很多当地人告诉我们,只要敢干苦干,付出多少劳动,土地就会回报多少果实,让最朴素的期盼变为沉甸甸的收获。

  

  

  

  5年穿洞架桥让高铁进了山

  南海堰的灌溉和饮水区域逐渐扩大,使得人们更加坚信“人定胜天”的力量。他们渴求走出困住祖辈的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1976年,16岁的我第一次去重庆城区,花了整整3天。”黔江区交通局原副局长李仕林说,那时候黔江只有国道319线的一段水泥公路,出行的旅程是黑压压的天和望不到边的山水。

  修筑通往外界的坦途,是彼时黔江人最深切的渴望,但一道“梅子关”成了桎梏交通发展的天险。

  “三十六道拐,七十二道弯。行遍天下路,难过梅子关。”李仕林说,这道天险,是摆在黔江交通发展上的一道难题。

  1989年10月9日,一声炮响开启了黔江向落后交通宣战的征途。干部群众用吊麻绳、攀悬崖的原始手段,用了3年时间打通了梅子关隧道。

  从此,黔江开启了建设立体化交通的新篇章。

  2003年,重庆至黔江段二级公路通车;2006年渝怀铁路一线通车;2010年,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全线通车;2010年黔江舟白机场(现黔江武陵山机场)通航……

  进入新时代,交通不再是“通行”即可,而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更是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见证。“通高铁”的想法种在了黔江铁路人心中。

  黔江党员干部将目标放在了有一定基础的渝怀铁路上,到湖南、湖北同相关部门讨论高铁建设的可能性。2015年7月,黔张常(重庆黔江—湖南张家界—湖南常德)铁路重庆段开工建设。

  “起初很多人不看好。”李仕林说,这条铁路规划区域涉及众多住宅和企业,拆迁难度大。

  问题再多,也难不住敢拼敢闯的黔江儿女。全区设立指挥部,联动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镇街开展大量群众工作。“部分群众因为故土情节不愿搬离,但心中也是支持我们工作的。”李仕林说,他们挨家挨户讲政策、谈意义,支持声逐渐成为主流,而后就是攻克技术难题——重点控制性工程阿蓬江特大桥。

  该桥设计全长1.36公里,主跨为240米,其跨度之大在国内铁路桥梁建设上较为少见,有着开挖风险大、止水效果差、基坑易变形等难点。

  节点项目如果攻不下,项目就可能延期甚至停滞。进度等不起,黔江儿女谋发展的迫切心情更等不起。项目方一边赶施工一边钻技术,创造性运用咬合桩与鱼腹梁相结合的基坑支护工艺突破技术难关。

  2019年12月26日,一列发自湖南长沙的高铁列车驶入黔江站,意味着黔江从“铁轨时代”跨越到“高铁时代”。如今,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正在建设中,建成后,黔江到重庆中心城区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

  长长的铁路线,跨越武陵山,联通内外,也像南海堰一般联通着黔江的过去和未来。

  

  

  

  2年携手奋战实现“零”的突破

  从开渠到筑堰,源源不断的流水滋养着一方土地,为黔江儿女谋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更大底气。在挖掘当地资源禀赋的道路上,文旅资源迸发出强大生机。本次纪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濯水镇,聆听一段这座小镇的变迁故事。

  “过去,濯水只有一条狭窄的老街。你看,现在变化多大!”站在风雨廊桥桥头,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成员、区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郑素琼满是自豪。抬眼望去,远方民房错落有致,近处廊桥长虹卧波,耳畔飘来隐约山歌,仿佛时光驻步,风于此眠。

  郑素琼告诉我们,濯水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2个4A级景区组成。想成为5A级旅游景区,并不意味着将两个景区叠加合并就行。这当中涉及建设33个创建重点项目,需翻过旅游交通、游览系统等12道“坎”,必须努力苦干实干。

  郑素琼还记得,2015年底,在黔江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区里成立了濯水景区5A创建指挥部,下设多个工作小组。除黔江区文旅系统、濯水镇政府打主力,多个区级部门以及乡镇、街道,共计28家单位纷纷抽调人手,投入到“5A创建”中。

  重庆峡谷城旅游景区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娜薇回忆,当时的集镇风貌改造工程涉及近百栋民房,为在10个月内完工投用,项目组采取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模式,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审批事项均采取现场签字或事后补签,晚上拿出的图纸,最快第二天一早就能开工。

  创建工作一直持续到2017年底。2019年12月30日,濯水景区正式晋级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全区首个5A级景区。郑素琼、冯娜薇的朋友圈顿时被刷屏,“高兴得就像过年一样”。

  跃升“5A”,让不少人看到发展希望。本地人凡凤莲开起餐馆、客栈,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湖南人陈文简不仅把家搬来古镇,带火“旅拍一条街”,还带动弟弟、舅舅来此发展餐饮、开民宿,甚至推动他的河南朋友出资参与蒲花暗河景区建设。

  不仅是濯水景区,近年来,黔江在持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建起城市大峡谷、水车坪、土家十三寨等7个4A级景区,带动10万余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历经风雨变迁,“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至今激荡人心。它鞭策着一代代黔江儿女以不服输的干劲、向阳而生的态度,战天斗地,和命运抗争,于峡谷之间闯出一片新天地。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3659.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