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八面廉风 > 正文

【金色时光专题】云南古盐井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03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大自然赐予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也赐予红土高原富饶的矿产资源。从先秦至清代,云南一直是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重要地区。专家对《滇南盐法图》进行剖析和研究后发现,古代统治者将云南盐业分为“九井”进行分片管理,称为“古滇九井”,即黑井、白井、琅井、云龙井、安宁井、阿陋猴井、景东井、弥沙井、只旧草溪井。

  盐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盐也是了解云南历史的一把钥匙。古滇诸地因盐而兴、依盐而盛,透过历史的尘烟,云南人在这片红土地上汲卤制盐,以璀璨千年的盐文化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岁月变迁,“古滇九井”中的大部分盐井如今已不再产盐,但关于盐的故事,依然代代相传,经久不息,甚至催生出新的繁荣。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禄丰黑井:龙川江畔话盐事

  龙川江向金沙江奔腾而去,穿过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切割开褶曲复杂的黑井岩盐岩。地下水渗进岩石,带走地质中的硝盐,形成卤水,滋养出千年盐都——黑井镇。

  这个因盐而兴的小镇,历经千年兴衰后趋于迟暮,静静地伏在山坳中。盐厂关闭,盐迹难寻,只有山间岩石上的白色硝迹,暗示这里具备产盐条件。还有傍水而居的村民,不时回忆起千年一味的辉煌过往。

  因盐而盛的古镇

  生于斯、长于斯的黑井镇文化站专家李明华在研究了一辈子黑井盐文化后,得出结论:“黑井是一本‘历史书’。”他半生翻阅这本“历史书”,孜孜以求黑井盐文化的脉络。

  南诏国以前,黑井盐无史料记载。但专家根据当地出土文物推测,青铜时代,这里的居民已大量采制天然卤泉或岩盐矿藏,加工为食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南诏国至大理国时期,当地人李阿召无意中发现,自家的一头黑牛总是舔舐一处岩石,据此发现了卤水,并将卤泉上报南诏王室。此地因黑牛而被发现,故得名“黑牛井”(后简称“黑井”)。此后,当地人大量凿井取卤,先后开凿出上百口盐井,形成黑井片区,这里出产的食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

  元代起,黑井由中央接管,设威楚盐使司。明初,设黑盐井提举司,负责核定每口盐井的产额、盐课(赋税)、销区等,采取灶煎官卖、官运官销的方式垄断管理。后因官盐滞销、灶户破产逃亡,清代时改为灶煎灶卖、民运民销,由此带动当地盐产业快速发展。

  “据考证,民国时期,黑井有盐灶83户,日产盐6万斤。煮盐时,烧柴形成的烟雾经久不散,汇在龙川江上,当地因此得了个别名‘烟溪’。”李明华说。

  因产量大、品质优,黑井成为“古滇九井”之首,黑井镇也成为经济重镇。据“天生碑”记载:“黑井虽弹丸之地,但课甲两迤。”明代时,黑井盐销往广西、贵州、四川以及省内多个地区,盐税约占云南税收的67%。运盐时,马帮满载盐块从黑井出发,浩浩荡荡的马队在山路上绵延数十公里,堪称盛景。

  富裕起来的黑井人格外重视文化教育,明代兴建文庙,清代开女子上学之风,培养出不少栋梁之材。

  

  博物馆复原古代取卤场景

  盐厂由盛而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井盐产业迈入工业时代。1952年,当地集纳中小盐坊,成立禄丰黑井盐厂,结束了小弱散的作坊式生产,灶户们摇身一变,成为盐厂职工。

  49岁的黑井人李双勇就是“盐三代”,爷爷和父亲均为盐厂职工。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谈论盐井的事,李双勇很好奇。一次,他偷偷跟着工人们下盐井,见识了盐厂风光背后的一面:井下阴暗潮湿,井壁上布满钟乳石一般的硝盐结晶,井上安有枕木以防塌方,不时有蝙蝠在阴暗处飞窜。工人们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提着木桶,头戴竹篾编的“安全帽”,躬身下井取卤水。多年后,李双勇回忆起盐井,总忘不了工人们长期被卤水浸泡得发白的双手。

  1996年,21岁的李双勇成为一名制盐工人。此时的黑井盐厂历经多轮技术改革,从最初的小桶锅熬盐到平锅煮盐,再到真空制盐。厂里引入5000吨/年真空制盐生产线,建起新厂房和化验室,食盐质量达到国家食用一级盐标准。

  随着制盐工艺和设备不断更新,黑井盐厂的食盐质量和产量逐步提升,效益蒸蒸日上。鼎盛时期,盐厂有职工1800余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黑井镇就有电影院,后又有了歌舞厅和篮球场,李双勇月工资近千元,属于当地的高收入人群。

  好景不长,黑井盐厂很快遭遇“劲敌”。先是大量低价海盐抢占云南市场,后一平浪盐矿创新推出成本更低的制盐方法,再加上黑井盐厂自身问题导致经营不善。几重冲击之下,黑井盐厂式微,于2006年关闭。

  飘浮千年后,龙川江上的“烟溪”终于被风吹散。失去工作的李双勇在古镇上开起一间商铺,生意冷清时,他总是怀念昔日美好的盐厂时光。他至今仍保存着3本盐厂老相簿,装在档案盒里,连同记忆一起封存。偶尔拿出来翻看,感慨颇多。

  

  游客在博物馆中了解黑井盐文化

  复苏的盐文化

  黑井盐厂倾颓,只留下两根烟囱、一堵墙头,依稀可见当年风光。上百口盐井如今仅存46口藏在山间杂草堆中,少部分仍能渗出卤水。对于大多数黑井人来说,盐厂已成为久远的记忆。

  3年前,禄丰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来到黑井镇,筹建黑井(云南)井盐历史博物馆。建馆前,他们翻阅大量资料,走村入户与当地人聊天,聆听黑井的历史。了解越深入,大家越发意识到建博物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黑井的记忆正在消逝,镇上知道盐井历史的人越来越少。

  因保存不善,许多与盐井有关的物件已不复存在,收集展品的工作进展缓慢。大家将古镇翻了个遍,最终收集到制盐器具、盐制品等180余件展品,大部分是从当地收藏家、文化专家处所得,还有部分是在野外调查或者走村入户时偶然所获。

  2023年,博物馆正式落成。看着黑井盐文化通过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展板资料聚合呈现,参与建设者心中满是成就感。更让人高兴的是,黑井镇党委、镇政府深挖黑井盐文化,打造禄丰黑井古镇旅游景区(4A级),修缮保存黑牛井、五马桥、武家大院等30余处文保单位和景点,并在龙川江边的步道上打造了一组铜像,再现盐井产盐、马帮运盐的场景。

  如今,盐井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黑井人。党建示范街区上,相继开起20余家客栈和餐馆,衍生出以盐井为主题的旅拍、文创等多种新业态,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文旅产业成为黑井镇的支柱产业。

  退休后,李明华在小巷尽头开了间茶室,招牌上书“品中华茗茶,听盐井故事”。茶室俨然成为游客了解黑井盐文化的“档案馆”,他们围坐在李明华身边,在茶香中听一部黑井历史,细品千年盐味。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张莉宏/文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8/1/4535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