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观点 > 正文

“75年·75人”| 程天民:喜望群星耀满天

发布时间:2024-09-15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事件:

  2006年5月10日至11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首次颁发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黄尚廉成为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人物:

  程天民,男,97岁,江苏宜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发现并命名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的开拓者。

  

  2023年12月23日,陆军军医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讲座,主讲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程天民。

  当时,程天民96岁高龄,多病缠身,行动较困难。然而,面对台下3000多名师生,他侃侃而谈近2个小时,将7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分享给年轻一代,勉励大家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需要和对真理的追求中。

  这场讲座让许多人备受鼓舞。在陆军军医大学乃至我国防原医学领域,程天民早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精神符号,他扎根防原医学、坚守复合伤研究的故事在一代代师生中口口相传、历久弥新。

  尊重科学 勇于探索

  5月29日,我们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陆军军医大学见到了程天民。

  他精神矍铄、满头白发,思维清晰、语言流畅,真切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经历的不同时代和事件,从事的不同专业和工作。

  1927年,程天民出生于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1951年,程天民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并留校任教,1954年,他随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校来到重庆,开启了与这座城市 70 年的不解缘分。

  “我1954年就来到重庆,学术成长的主要地区就在重庆的高滩岩和大西北的戈壁滩。”程天民说。

  程天民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2004年,他曾为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的情谊写下一副对联:“五十春秋与山城人民共苦同甘,半个世纪尽军医天职救死扶伤。”

  获得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就是程天民与重庆“共苦同甘”的重要经历。

  2006年5月,重庆市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首次颁发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因为丰硕的科研成果,程天民成为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程天民的研究领域是防原医学与病理学,主攻方向是难度极大的复合伤研究。

  复合伤是指机体同时或先后遭受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致伤因素作用而发生的复合性损伤,发病机制复杂、救治困难,需要病理、生化、血液、免疫等多学科交叉才能使研究不断深入。

  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国家就开始对复合伤进行实验研究,我国也有部分研究团队在进行,但都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而废了。

  “防原医学和复合伤研究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开辟新的方向。”程天民说,“从事科研工作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比什么都强。”

  程天民果断将复合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1979年,第三军医大学正式组建复合伤研究室,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所以复合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

  研究室成立之初,要设备没设备,要场地没场地,研究人员只能在曾用于堆放建筑材料的席棚里做实验。

  作为研究室主任,程天民带领大家自力更生,研制出致伤模型与设备,能够在实验室模拟出各种单一伤、烧伤、冲击伤等。

  “当我很深入地去研究它们,会发现很多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吸引我去不断探索。”程天民说。

  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是程天民身上鲜明的特质,他发现并命名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针对复合伤创造性地提出“复合效应”,聚焦放射复合伤和烧冲复合伤两大代表性复合伤展开深入研究,他牵头完成的“放烧和烧冲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放烧复合伤几个关键环节的治疗及其理论基础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与促愈的实验研究”等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防原医学、复合伤研究,让复合伤研究室发展成为全国唯一、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1996年,程天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防原医学领域仅有的两名院士之一。

  

  国之所需 心之所向

  “从事军事医学,特别需要奉献精神,一定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回忆起科研道路上的抉择与坚持,程天民这样说。

  1951年,程天民放弃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梦想,听从组织安排,留校被分配到病理科担任实习助教,从病理学开始了他的教师和科研生涯。不承想,两次特殊的临时任务,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

  1958年,由于国家和军队发展需要,程天民被临时抽调去开展急性放射病研究;1961年,他又被抽调去研究放烧复合伤的病理变化。

  这两次特殊的任务拓宽了程天民的学术视野,他不仅接触到防原医学,而且深刻感受到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和军队,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中不搞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重大缺口。”程天民表示。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经有了一些放射病研究经验的程天民主动请缨参加核试验。1965年至1980年,程天民先后14次奔赴戈壁滩参加核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和风险,获取到大量珍贵的伤情资料和标本。

  每次参加核试验短则半月,长则半年,程天民根本顾不上家里,他的夫人、药理学教授胡友梅不得不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为了研究抗疟药,她还得每天早晚挤公交车往返于学校与药厂之间,非常辛苦。

  参加核试验的经历,改变了程天民的科研之路,他将擅长的病理学与防原医学结合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刚刚起步的防原医学,特别是放射复合伤的研究中。

  

  从山城重庆到大漠戈壁,从病理学到防原医学,从科研的技术岗位到校长的管理岗位……程天民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变化,每次变化都紧紧围绕国家和军队需求展开。

  这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和纯粹的赤子之心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史春梦是程天民的学生,回忆起与导师相处的点滴,许多往事在他脑海里沸腾。

  2017年,陆军军医大学按照新的任务要求,要发展火箭军医学。已经90岁的程天民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奔走多年,他希望史春梦能够牵头火箭军医学的研究。

  那时,史春梦深耕“干细胞与创伤修复”研究领域10余年,已经取得非常突出的成果,要从一个熟悉的领域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挑战很大。他向导师表达了自己的犹豫。

  程天民听后,说:“如果再年轻20岁,我一定亲自去做!但现在我年纪大了,只能给你们把把关。”

  每次想起导师的这些话,史春梦都非常感动,“一个90岁的老人还在为了学科发展而努力,我没有任何理由再犹豫”。

  

  老有所为 奉献余热

  获得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时,程天民已经78岁了,仍在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

  “年纪慢慢大了以后,大家开始叫我‘老程’,后来叫我‘程老’,的确是老了。”程天民笑着说。

  怎样对待年老,程天民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既不怕老也不服老,同时又珍惜老、善待老。

  “老,说明过去实践的时间长,今后工作的时间短,更要抓紧晚年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程天民说。

  进入耄耋之年后,程天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他对学生、学生的学生关怀备至、精心培育,坚持“不当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努力为年轻人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事业发展的主角。

  采访中,程天民多次提到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单位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你的人才队伍,要努力做到背后不是一片荒漠,而是一片森林。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情能够做就尽量多做一点”。

  帮助、提携年轻人的事,程天民做过很多。

  1997年,程天民自掏腰包5万元,让学生余争平去添置新的实验台,这才使余争平能开展更多研究。这些年,他把科教成果奖励所获得的160余万元捐献出来,用以奖励优秀学生,支援希望小学等。

  2006年,程天民将1999年出版的《军事预防医学概论》进行拓展和深化,主编出版了《军事预防医学》。当时,他已是晚期青光眼,246万字的专著,他是拿着放大镜一字一行完成的,为学生们留下了一笔沉甸甸的宝贵财富。

  如今,程天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步入晚年后,程天民很喜欢作诗,有几句诗,他写给自己和他寄予希望的年轻一代:

  夕阳虽晚当映霞,犹存丹心吐芳菲。

  待到日落西山时,喜望群星耀满天。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8467.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