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勤廉风采 > 正文

传承家风 不忘自清

发布时间:2024-10-29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在扬州老城区弯弯绕绕的小街小巷内,散布着七处朱自清故居,除了安乐巷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合院,还有几处朱家曾居住过的房子。如今慕名前来拜访朱自清故居的游客络绎不绝,扬州人提到朱自清还是会面带微笑地尊称一声“先生”,也不枉先生在散文中自称“我是扬州人”,更不枉朱家人“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

  守根念本的性情中人

  朱自清一生辗转许多城市,虽然他并不出生于扬州,但却在扬州长大。童年、少年时代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往事,都被他写进了散文中。可以说,扬州城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人文景观、市井风情,都在朱自清的笔下得到了新的生命,从他的作品里不难体悟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怀念与思恋。

  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有一段对故居花园的描写,从中亦可看到他童年时在扬州的生活:

  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

  这里描写的“小花园”应位于琼花观街的朱自清故居,捉蝴蝶、掐花朵,倒也映衬着他少时的一番童趣。

  对于扬州城的风俗与美景,朱自清也有过生动的描写,如《说扬州》即可称得上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尤其文中对于扬州美食的描写,读来令人生津不止。朱自清在散文中既有对这座城市的赞美,也曾有对这座城市的批评,但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源自于他对成长之地的思念与不舍,源自于他守根念本的情怀。

  自警自省的率性文人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他的父亲望其饱读诗书并学有所成,便借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自华”二字给儿子起名。在朱自清报考北京大学时,自己将名字改为“自清”,这两个字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始终认为光读书是不够的,首先要做人,要做一个清正之人。

  与此同时,朱自清还自取字“佩弦”,“佩弦”典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子急,所以随身佩韦(牛皮),董安于性子慢,所以随身佩弦(弓弦),无论是佩韦,还是佩弦,都是用来时刻警醒自己。在朱自清的日记中,经常可以读到这些字句——“我太自私了”“过于懒惰”“不够努力”等等,可见其不时自警自省的习惯。

  朱自清的自警自省还体现在对儿辈的严格要求上。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曾展示过一封朱自清写给儿子朱闰生的家书,除了话家常外,信中还对儿子工作的变动提了些建议。他并没有因为儿子工作上的“上升”而欣喜表扬,反倒是细细叮嘱他:“事已如此,只盼望你努力尽责。”他认为儿子的“学识和经验还不够”,要求他努力补习英文充实自己,告诫他多读点书,工作谨慎,认真负责,提醒他“切不可因为跳得快略有骄心”。朱自清将自警自省的精神贯穿到对子女的教育中,希望儿辈也保有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鞭策的习惯。

  朱自清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率性文人。在他的散文里,有写父子之情的《背影》,有抒夫妻之情的《给亡妇》,有表儿女之乐的《儿女》;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所以才倍加打动人心。除了这些清新流畅、恬淡从容的散文,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也让朱自清痛苦反思,写出了不少金刚怒目的作品。

  朱自清少年时代在扬州中学上学时,朱家事实上已经家道中落,为了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读书,不得不变卖财产和珍藏的字画,生活十分艰辛。这样的生活遭遇让他从小备尝人情冷暖,对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充满了同情。比如1923年他在温州教书时,亲眼目睹一个几岁的小女孩被卖掉,只卖了七毛钱,为此他写了一篇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他在文中悲叹道:“她的悲剧是终身的。”1926年,朱自清亲身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目睹了血雨腥风的场面,后来他著文记录了事情的经过,痛斥军阀的暴行,但他也坦率承认,自己当时有点害怕。对于自己的“由怕而归于木木然”,他自责道“实在是很可耻的”。这些都是他至情至性的率性表露。

  一身正气的民族战士

  许多人从朱自清的那些散文名篇中得知,他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其实,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更是一位深具悲悯情怀的学者、时刻关心国家命运的民主战士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对于后辈来说,朱自清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做学问,认为为人要正派,做事要扎实,作为公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

  朱自清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演讲团。大学毕业后,朱自清曾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传播新文化与新思想。在其淡雅文章的背后,还有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947年,美国意图在亚洲建立其势力范围,采取对日占领政策以“扶植强有力的日本”。对此,中国国内迅速组织起反对美国扶日的运动。1948年6月,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当时,朱自清家境已十分艰难,更令人忧心的是,他正患有严重的胃病,体重不到四十公斤,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面粉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要减少六百万法币,生活会更加困难。两个月后,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饥饿去世,逝世前,他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有一身正气、拳拳爱国之心的不仅是朱自清一人,朱家很多人都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朱自清的二弟朱物华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时,谢绝了国家为他配置的花园住宅、小车接送的待遇,还多次谢绝增加工资,节衣缩食,教书育人,默默地为国家分忧解愁。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抗战胜利后在无锡地方法院任职,任上两袖清风,廉洁自守,被迫失业后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开朗豁达的胸怀教育自己的孩子刻苦学习,自强不息,报效国家。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是著名党史专家、中央党校的教授,他一生十分看重节操、修养,爱国敬业,廉洁奉公,生活上非常简朴,除了参加重要活动穿一身西服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衣服,代步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生病戒烟之前,他抽的都是价格最低廉的香烟,但在对待他人或公家时却表现得非常慷慨,每次为灾区捐款捐物,他几乎是所在教研部里捐得最多的。

  朱家没有明文写下的家规家训,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家风。但是在潜移默化中,上一辈人的言行举止对下一辈人产生了影响,朱家几代人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和品质。或许正如朱自清为自己更名的期许一样,朱门上下,俱不忘自清。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jf/202410/t20241023_89886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