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信物 | 从棉布凭票购买到大街小巷“的确良”
从棉布凭票购买到大街小巷“的确良”
一切为了人民美好生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曹溢
衣食住行,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而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的确良”布料,则是中国发展进步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穿衣状况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产的发展,都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为了解决棉花少、纺织品供应不足问题,1954年9月,全国启动实施棉布计划定量供应,各种布料、成衣、床上用品以及各类纺织品都要凭布票购买。布票不够,钱也不宽裕,穿衣必须精打细算、艰苦朴素。最让人头疼的是纯棉服装容易破损,于是穿补丁的衣裤、戴保护衣袖的袖套,大孩子穿父母穿旧的衣服,小孩子穿大孩子穿小的衣服,便成了那个年代的记忆。
让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用石油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达克纶”(Dacron),即中文音译的“的确良”。当时,我们还不具备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60年代初,都是通过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面料。因为原料都需要进口,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用于出口创汇,少量因质量瑕疵而被投放到国内市场的“出口转内销商品”——“的确良”面料,曾一度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甚至因此引发抢购。
1972年至1973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国务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中,就包括从国外引进一批用于生产“的确良”服装的“四套大化纤”技术装备,这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式投产后,仅辽阳石油化纤总厂每年就生产7.4万吨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穿衣需求,中国从此告别了“的确良”布料进口的历史。中国人衣服上常见的补丁不见了,衣服变得讲究、美观、漂亮了,大江南北、大街小巷从单调的黑色、灰色,变成了耐穿挺拔、免烫不起褶皱、五颜六色的“的确良”。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又先后建设了多个生产涤纶、尼龙、腈纶等原料的项目。今天,我国化纤产能已占全球2/3以上,从“的确良”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成为了化纤大国。中国化工产业发挥“科学家+工程师”的科技人才优势,攻克了己二腈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提升了衣服面料的档次和功能,国人在穿衣面料选择上更加丰富多样。当年最流行、最时尚的“的确良”,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的确良”上凝结的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担当,传承至今。
下一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