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舆情 > 正文

从“沙进人退”到“点沙生金”——阜新市彰武县科学治沙引领绿色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沙”,是大自然的力量历经千百年打磨而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南部,如何“与沙为伴”,是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课题。

  曾经,风沙“失控”地游走于这片天地。飞上天,遮蔽人们的双眼;落在地,挤压农作物生存空间;汇进河,裹挟泥沙冲刷河道……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50年代起,彰武县开启科学治沙的艰辛探索。70多年来,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在无边大漠里演绎“绿”的传奇。尤其是近年来,谋划了省级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全域农田防护林网“一带两区全域网”攻坚格局,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变“沙进人退”为“绿进沙退”。

  彰武县不仅仅满足绿起来这个基本需求,还依靠科学用沙富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沙治沙用沙,打造新理念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人沙共存”“城沙共赢”发展之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彰武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6%,增速超过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增幅位列阜新市第二。

  精耕细作“沙农业”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沙化面积一度高达96%的彰武,如何克服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组合拳”打开了局面。

  采取精选良种、合理密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采取秋冬春留茬固沙、畜禽粪污资源化后还田等,实施保护性耕作,让沙地变沃野,增收有底气。

  “沙地能种出‘吨粮田’,过去想都不敢想。”彰武县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孙继刚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效果颇为感慨,“过去玉米亩产徘徊在1000斤左右,现在产量效益都翻番了。”

  今年彰武县4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地块增产约2.1亿斤,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中国碗”贡献了更多更好“彰武粮”。

  为农业增效,彰武县还开展了诸多一举多赢的探索实践。采取小麦大豆复合种植、花生牧草复种等模式,既实现“一地双收”,为粮油作物增收提供保障,又实现“以肥改沙”,降低起沙次数和沙尘浓度,助力沙化耕地治理。开展沙地水稻种植,“以水含沙”让沙地变湿地,实现了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沙资源还孕育出一批品牌农产品。“彰武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沙壤土资源丰富,产出的地瓜、黑豆、花生等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喜爱。”彰武县委书记杨家佳表示,沙地特产还起到了很好的联农带农作用,彰武本地企业辽宁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集地瓜育苗、栽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地瓜仓储基地,在其将地瓜产业链条做精做深的同时,实现了广大农户“链”上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创新驱动“沙工业”

  如果说治沙是“沙窝子”人与生俱来的使命,那么用沙,则是其转换思路,顺势而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创新之举。

  彰武人在“与沙共舞”的70多年中,发现可利用且稀缺的硅砂,通过“以工用砂”实现科学治沙用沙的一次跨越。积极发展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等产业,“十四五”以来,彰武县规上工业占GDP比重提高了7.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风沙侵袭最为严重的彰武县北部乡镇——章古台、阿尔乡一带,是我省唯一的天然风积沙矿脉,全国天然硅砂主产地,已探明储量8.5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以上。这是彰武发展硅砂产业的重要“家底儿”,5年间有近百户企业因相中这里的资源相继落户。

  彰武长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175万吨硅砂深加工项目,并打造了东北铸造废砂处理中心;联信铸砂集团20年前“安家”彰武,研发出国产高端3D打印砂;辽宁隆源砂业有限公司的石油压裂砂,在油田系统有着较高的声誉……

  目前,全国铸造砂十强企业有5家位于彰武,全国石油用砂龙头企业有两家落户彰武。五年来,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年均同比增长12%;在沙工业带动下,今年前10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连续10个月增幅达到10%以上;域内有8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其中华洲重工和联通管业晋升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把资源之“势”转化为产业之“能”,彰武积极为域内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有针对性地引进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充分利用章古台硅砂内陆港区位优势,实现硅砂产业链式、集群式发展,为县域经济赋能。目前域内企业同东安动力、宝马集团、鞍钢集团等国内头部企业的配套额逐年增加,连续三年增幅达20%以上。

  三生融合“沙文旅”

  站在欧李山观景平台眺望远方,“三北”防护林尽收眼底、万亩沙化治理示范区一览无余,德力格尔景区映入眼帘……漠上草原美不胜收。

  “过去寸草不生的‘沙窝子’成了风景区,每年5月到10月鲜花盛开的时候,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打卡。”大德镇黄花村村民刘军说,自家三口吃上了“旅游饭”,每年仅在德力格尔景区打工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

  2018年彰武启动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工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抓产业、促转化,实现三生融、绿富兴。

  《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纪事》获评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德力格尔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德力格尔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获评全国5C级营地;德力格尔草原、彰武治沙学校入选全省46条精品研学路线;举办冰雪节、欢乐跑等活动……目前彰武年游客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

  “90后”张曼捕捉到家乡的发展脉动,回乡成立了彰武县欢天喜地农场,打造集果蔬种植、采摘、研学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用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彰武记忆区域公用品牌等资源,带动身边的乡亲们一同增收致富。

  彰武之变,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不仅增厚“绿色家底”,还带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大气环境明显改善。追青逐绿不止步,今年4月12日,全省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彰武县举办,让“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继续传承发扬。

  从空中俯瞰,彰武县如枫叶般嵌入科尔沁沙地,不断扩大绿色版图。在这里,一粒沙与一座城,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和谐。未来,这个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仍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与沙和解、伴沙同行。


原文链接:https://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info/523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