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八面廉风 > 正文

王紫江:倾听“鸥”歌 醉心鸟鸣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10月底,红嘴鸥先头部队抵达云南昆明。往年此时,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王紫江会早早等候在滇池大坝,期待与“老朋友”重逢。

  今年,84岁的王紫江身体欠佳、出行不便,只能在书中与红嘴鸥“见面”——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由他编写的14本鸟类相关著作,“这些就是我与鸟儿一生情的见证。”王紫江说。

  

  王紫江(左)和志愿者在滇池给红嘴鸥佩戴跟踪器。王紫江 供图

  变“打雀山”为“护鸟山”

  1957年,王紫江入读云南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一次,王紫江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对滇池的野外调查。那时,滇池水很清,赤麻鸭、骨顶鸡、红嘴鸥等水鸟数不胜数,王紫江像寻宝似的将它们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这是红嘴鸥第一次出现在王紫江的记录里。

  这次野外调查,让王紫江对鸟类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爱鸟,王紫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深耕动物专业。

  教书之余,王紫江把大量时间花在鸟类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末,王紫江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国外的一个村落出现鸟类集体扑火自焚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云南时有发生,但没有科学解释。

  王紫江决定揭开这个谜。1982年,云南大学联合几家单位成立研究组专门研究鸟类自焚现象,由王紫江担任组长。鸟类自焚现象通常发生在候鸟迁徙的季节和路线上,因此,王紫江将目光锁定世界上最早的“鸟道”——大理巍山的“鸟道雄关”。

  一个阴冷的大雾天,王紫江和研究组成员在“鸟道雄关”目睹了难忘的一幕:夜色中,数十个火堆绵延数百米,人们张开网、手持竹竿,静静等候。不一会儿,鸟儿铺天盖地扑向火堆,声声惨叫回荡空谷。

  王紫江顿时明白了鸟类自焚的原因——捕杀。在鸟类迁徙过程中,常会遇到大雾等特殊天气,容易被人为制造的光亮吸引,一些人就利用鸟的趋光性进行捕杀。类似的惨剧,在全省多座“打雀山”时常发生,想到数量庞大的被捕杀的鸟儿,王紫江心疼不已。“打鸟点都位于鸟类迁徙的必经之途,它们应该成为鸟类的研究和保护地,而不是死亡地。”王紫江暗暗发誓,要把“打雀山”变成“护鸟山”和“环志山”。

  30多年间,王紫江带领研究组在全省的“打鸟山”上建立环志站,给当地群众讲鸟类保护知识,终于把捕鸟人变成护鸟人。这些经验,日后被他应用到红嘴鸥的研究和保护中。

  

  王紫江(右)正在研究和保护红嘴鸥。王智斌 供图

  为红嘴鸥奔走

  在王紫江为鸟奔走的一生中,研究保护红嘴鸥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11月初,昆明市区南太桥附近飞来了数百只水鸟。市民们惊奇地发现,这种浑身洁白的鸟儿与平常见的鸟不太一样,且连续多日在盘龙江、翠湖等地上空盘旋。

  接到消息后,王紫江第一时间前去查看,很快确认这种白色水鸟是红嘴鸥。但红嘴鸥为何来昆明?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连串问题困扰着王紫江。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向政府部门提出要对红嘴鸥进行保护,同时,向学校申请对红嘴鸥开展研究。1987年,王紫江牵头成立昆明市红嘴鸥协会(后更名为昆明市鸟类协会,2003年再次更名为昆明鸟类协会)。

  鸟类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项是做环志,即捕捉野生鸟类后,套上人工制作的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颈环、翅环、翅旗等标志物,再放归野外,用以收集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分类数据的研究方法。
为了给红嘴鸥做环志,王紫江蹲守在翠湖、滇池等红嘴鸥聚集地,搭起帐篷、支起网等待红嘴鸥。没想到,这一举动却让市民误把他当成捕鸥人,纷纷围住他情绪激动地理论,王紫江急忙解释、艰难脱身。“其实我很高兴,说明大家有保护红嘴鸥的意识了。”王紫江说。

  一次环志研究中,王紫江发现2只红嘴鸥带有莫斯科鸟环,由此得出结论:来昆越冬的红嘴鸥中,有一部分来自西伯利亚。这一发现让王紫江兴奋不已,并萌生出一个想法——到红嘴鸥的故乡去,寻找更多保护和研究的方法。

  2006年7月,王紫江带领团队远赴西伯利亚。当时正值红嘴鸥的繁殖期,王紫江团队得以见证红嘴鸥的繁殖过程,并与当地红嘴鸥保护组织联系,学到许多红嘴鸥的研究和保护方法。

  

  王紫江正在为红嘴鸥做环志。王智斌 供图

  人鸟情未了

  红嘴鸥在昆明度过几个暖冬后,王紫江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92年11月,红嘴鸥和往年一样飞入昆明城区,可仅仅逗留45天后,便于同年12月全部飞离。

  红嘴鸥为何突然离开?有媒体报道称:“年底,近千只红嘴鸥飞临昆明南窑塘,可在12月26日,有人用气枪打死一只红嘴鸥后,大群的红嘴鸥便飞走了。”时任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长的王紫江心急如焚,他召集4名会员乘快艇驶入滇池,追寻红嘴鸥的踪迹。没想到,这次寻鸥之旅,一行人差点丢了命。

  12月的滇池风高浪急,返程路上,由于转向太急,王紫江等人乘坐的快艇被浪掀翻,倒扣在水面上。幸运的是,在众人的努力下,王紫江等人转危为安。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敢再碰水。

  此行虽险,但一行人带回了好消息:“红嘴鸥并未走远,在滇池里,还有3000只左右的红嘴鸥,只要招引得好,可能重新进城。”为了留住红嘴鸥,王紫江开始研究鸥粮。经过多次实验,王紫江筛选出适合红嘴鸥的营养指标和饲料配方,制作出红嘴鸥专用饲料,该饲料配方沿用至今。

  王紫江的一生与鸟儿紧密相连。“我最大的收获,是把对红嘴鸥的研究保护扩大到更多的鸟类。更让我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研究保护,大家牢固树立起了爱鸟护鸟意识。”王紫江说。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曾永会/文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12/17/4660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