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不畏多难畏无难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 廉韵津沽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出自《新唐书·崔群传》,意思是圣人不害怕困难多,而怕没有困难、安乐逸豫。这句话表明了古人对于忧患和安逸较为清醒的认识。

  类似“不畏多难畏无难”的观点,典籍中记载颇多。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柳宗元在《敌戒》一文中认为,常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原因就在于“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敌存灭祸,敌去召过”;一代文豪苏轼在《志林》中也如是感慨:“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先贤们如此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人,要警惕安乐逸豫的状态,切莫因此悔恨终生!

  若以常理而论,“多难”之时步履维艰,“无难”之时则一片坦途。但结果却是,人们往往是安于多难而失于无难,原因何在?

  忧患是人生奋起的学校,苦难是走向辉煌的磨刀石。困难缘何让人走向辉煌?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人常虑危乃不蹈危,常虑患乃不及患”。原来,越是在危难之时,人们越是心存忧患,“临难而知惧”,所以有向死之心而无逃生之意,兢兢业业、谨慎如初、应对得当。遇挫折而不心折,视逆境坦荡自如,最终“在危而获安”,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与辉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能够打败一个人的只有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多难”和“无难”面前的主宰。

  慎于无难,无难不难;安于无难,必以无难致悔。有学者这样写道,“当一个人处于低谷的时候,往往不是他人生中最可悲的时候”,“恰恰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前面给你挖坑的人开始多起来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了”。试想一下,是不是这样?一个企业,眼红赚大钱、快钱,偏离老本行,前方等待的也许就是折戟沉沙;人一出名、一有权,就志得意满,头脑昏昏然,以为自己是“何等人物”,认不清自己究竟是“葱”还是“蒜”,这离向隅而泣也就不远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共产党人历来对“多难”“无难”之辨十分清醒。毛泽东同志在看到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后,批示印发全党作为学习材料;在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时,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既是源于对忧患和安逸的深刻认知,也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身初心的坚守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取得的成就,我们不敢有丝毫的自满,但怀有无比的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成绩可以自豪,但绝不自满自大;面对挑战可以谨慎,但绝不畏惧挑战,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不畏多难畏无难”的最好诠释。

  志行万里者,不因忧患而畏惧,不因安逸而自喜。从离开西柏坡开始,我们党已持续进行了70多年的“赶考”,应该说已经考出了优异成绩,但考试远没有结束,还要持续进行下去。每名党员干部都需要清醒面对赞誉,勇于担当,慎终如始,永不懈怠,方能确保伟大目标如期实现。(李中军)


原文链接:https://www.tjjw.gov.cn/html/qingfengshiping/2021/0831/85316.html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