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清波上山来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上篇

  在姚坪乡感受到的心灵震撼,至今无法忘却。

  2021年,我去湖北省房县采访,了解湖北省发改委30年坚持扶贫房县的故事。这天,去了姚坪。

  姚坪乡距离县城不过一百公里,可是,感觉总也跑不到似的。姚坪乡地处偏远,多是高山库区。果然,出城不久即进入山区。尽管公路是柏油路面,平平整整,但多是盘山公路,左转右旋上了山巅,再右旋左转下到山脚,速度慢得很。坐在车上,渐渐被转得头晕目眩。

  有一段路要经过窑淮镇。从窑淮镇至姚坪乡的路更是难行。民谣说:“窑淮路,晃晃台,来了不想回,司机不想来。”

  陪同采访的县文联唐主席说,这条去姚坪乡的路是老路,回程时带你走新路,让你有个比较,感受会深些。

  原来如此。

  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姚坪乡政府。

  姚坪乡政府竟然建在半山腰上,汽车要冲上一条陡峭的“之”字形路才能上去。如此狭窄陡峭又是急转弯,看着都发怵,到了转折点更是让我揪心。往山下看一眼,不禁心颤,千丈陡坡的感觉。

  乡干部小殷领着我们先去姚坪村。

  姚坪村党支部书记何永元,个子不高,沉稳干练。1984年,22岁的何永元当了村文书,从此就没有离开过村部。村里的大事小情,他比对自己的手指头还要熟悉。

  “以前,我们这里的情况是,水在脚下的河里,能看见水,就是吃不到水。”何永元边走边介绍。

  刚才在来的路上,有一段路是顺着大河走的。那条河宽阔,清澈,水流饱满。现在往下一看,那条大河夹在高山峡谷间,像一条蓝靛绸带。

  为什么脚下是大河,山上却吃不到水?

  何永元说,这里是黄龙滩库区,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黄龙滩水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工建设,1976年开始蓄水。随着水位的升高,村民原来住的地方都被淹了。“水涨船高”,人们只好往山上转移,在山坡上重新开辟土地、重建家园。

  于是,便有了我们眼前壮观的一幕,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建在山坡上,乡政府、学校等也建在山上。

  这是一个壮举。它表现出来的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生存智慧,令我感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当年,库区山上的大树都被砍了,植被无法蓄水,每到下雨,雨水就直接流进了河里,这才造成山上的人没有水吃。

  没有水就不能活命。村民只能下到山脚去河里挑水,大人挑,孩子壶拎盆端,全家人都去运水。如果偶尔发现山上有个小水潭往外渗水,那接水的队伍能排成长龙。乡政府、学校等单位用水,也只能开车下山去拉。

  山脚下的这条大河叫堵河,汉江的支流。为啥叫堵河,村民也不知道,祖祖辈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那些年,这条河的确是够添“堵”的。

  从山上到堵河岸边,皆是陡峭小路,最短的距离一二公里,住山头上的人则离得更远。甭说去河里挑水,空手来回一趟也够累人的。

  村里300多户,其中贫困户130多户,土地面积794亩,都是坡地。按规定,坡度超过25度,就要退耕还林,这里的坡度多已超过25度,所以村里的耕地极少,而吃水问题则成了困扰村民的最大难题。

  “我领你们去牛玉清、王昌芬家看看吧。”何永元的语气满含着沉重和惋惜,让人觉得这家人的故事非同一般。

  开车继续往山上走。望一眼陡峭的窄路,我真想下车步行。车过小学校,碰上施工,一辆拉货的大卡车只能暂避到一个角落,让我们通行。

  牛玉清家几乎是在山顶上。站在他家门前,放眼一望,皆是高山,山下油亮的柏油路和堵河比在乡政府看又朦胧了许多。

  女主人王昌芬正在堂屋擦桌子,桌子旁边坐着五六个壮汉。这些汉子都是给学校盖房子的民工,中午在王昌芬家搭伙吃饭。

  52岁的王昌芬瘦削、精干,能看出年轻时的标致。我们坐在房廊的小板凳上聊,她身边偎着一个4岁的小女孩,说是她的女儿。正说着话,牛玉清干活回来了。60岁的牛玉清黑黑的肤色,话不多,憨厚淳朴,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

  王昌芬说,以前,她家一天两趟去河里挑水,才够人畜用水。2002年初秋,开学前三天,12岁和14岁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堵河抬水。河边路陡石滑,一不小心掉下去一个,另一个慌忙去救,也掉了下去。水深流急,眨眼工夫,俩孩子便没了踪影。

  因为水,失去了两个儿子。王昌芬说,心里痛得撕心裂肺。

  我听了心里也痛。如果不是实地走访,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吃了那么多苦头,经历了那么多艰难。

  姚坪乡的干部和乡亲闻知消息皆万般难过。乡领导去牛玉清家慰问,自己掏了500元表示心意。牛玉清感动得要下跪,被人搀扶住了。那时候,在贫困和艰难中,大家都在努力寻求出路,渴盼改变这贫穷落后的面貌。

  从那之后,牛玉清、王昌芬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2014年,20岁的小儿子去外地打工,没想到意外身亡,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往事如烟。王昌芬说起这些,已经显得云淡风轻。命运的无情,并没有击垮他们的生活热忱和奋斗精神。

  近年来,他们家的四五亩坡地,种了一亩多银杏,可以卖银杏叶、银杏果。另外种了一些核桃。牛玉清在家门口给人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夫妇两人都办了低保,每个月有一些固定收入。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他们在原址盖了两层半楼房,解决了住房问题。让人欣喜的是,乡里建了水厂,自来水管钻山爬坡接到了家里。

  王昌芬特意拧开水龙头,让我们看哗哗奔涌的自来水。她的脸上,是满满的笑意。

  堵河,成了他们无法忘却又不愿揭开的伤疤,成了他们心中的记忆。他们将伤痛深深埋在心底,埋在生活的烟火之中,开始新的生活。王昌芬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从王昌芬家出来,何永元说:他们朴实善良,从来没向村里提出过什么额外要求,几年前,他们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村里帮助孩子上了户口。这个漂亮懂事的小女孩,成了牛玉清、王昌芬的生命寄托和依靠。祝福他们从此吉祥幸福,一生平安。

  下篇

  姚坪乡在堵河流域有10多个村,吃水、过河、洗衣等水的问题,一度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是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房县和姚坪乡政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想尽办法解决。有人不惧艰辛,在山沟里寻找水源,找到了,就用管子引下来。但是,蓄水的小山沟、泉眼毕竟太少,更多的人引不到水,只能去河里运水。

  2000年前后,姚坪乡号召村民修水窖。一口水窖能蓄二三十立方米的水,一家有两口水窖就能保证基本用水。政府补贴每口水窖500元,按当时的条件,等于解决了修水窖的材料费用。水窖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但是,水窖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水质不好。

  水质不好,终是大家的一个心病。2019年,在湖北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姚坪水厂开工建设。水厂建在一座山头上,把堵河的水抽上来。水厂的设备是自动的,存水少了就会自动补满。水厂投入使用后,保证了姚坪乡机关、学校和附近村民两三千人用水。即使偶尔碰上停电,也能保证一两天的用水需求。

  自来水管道像蜘蛛网,编织在山坡上,通到各家各户。姚坪乡16个村,供水问题都已经解决。

  碾盘村在全乡海拔最高,离乡政府15公里,周围没有水源。因为路途远,海拔高,水压够不上,无法通自来水。工作队实地勘察后,发现附近有一个小水源,于是,修了几个互相连通的水窖,这样,既保证了蓄水,又保证了水质的达标。

  水的问题解决了,群众才有精力和能力做产业。姚坪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三区一带”:银杏片区、黄姜片区、茶叶片区、城乡旅游休闲带。近年来,仅姚坪村,就发展了专业合作社3家,种植银杏300多亩,黄姜350多亩,茶叶200多亩,养猪400多头、鸡3000多只。

  听说姚坪乡人大主席万日辉是个“老姚坪”,我们决定与他聊聊。

  万日辉在堵河西岸的黄坪村驻村蹲点,午饭后,我们开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黄坪村。

  柏油路顺着堵河边延展开去,平坦宽阔,优美的山水景观扑面而来。我赞不绝口。县文联唐主席自豪地告诉我,我们回县城就走这条新路。这与来时的老路相比,确有天差地别的感觉。

  转过一个弯,看见一座高高的大桥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这是正在修建中的黄坪堵河大桥。这座桥修好,两岸来往就方便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不一会儿,汽车下了公路,开到了堵河岸边。河的对岸就是黄坪村。岸边的水泥甬道上已经停了七八辆小汽车,车里的人或正在等候渡河或已经渡了河。此时,河面上没有船,空荡荡的,水面显得宽阔幽暗。下车刚站定,已是大汗淋漓。太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人脑袋发昏。这地面温度,足有四五十度,加上水汽蒸腾,让人顿觉闷热,喘气都有点不畅。

  陪同来的乡干部打电话联系,不一会,就见河对岸开过来一艘机帆船,突突突地慢慢驶过来。

  等待渡船驶来的时光,见身边竖着一块牌子,蓝底白字醒目地写着:“中小学生一律乘坐乡政府指定客船;严禁渔船、农民自用船及货船非法载客。姚坪乡人民政府。”

  过了河,才知黄坪村委会也是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抬头望去,只见阶梯幽深。攀登时暗记,整整30个台阶,才踏上村委会办公的地方。

  万日辉已工作了38年,在姚坪乡几乎没有挪过窝。他介绍说,姚坪乡沟多、坡多,因此,这里的地名多带有“沟”“坡”二字。黄龙滩水库蓄水后,黄坪村民搬到了坡上,河滩上的田地都被淹了。有民谣唱道:“有女不嫁杜家岩(马家坡村),一无水来二无柴。”因为吃水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户刘姓人家也发生过一起和王昌芬家类似的悲剧。

  靠天吃水,吃水何其难。后来,全乡推广建水窖,建了1500口水窖。根据条件,一家建一口水窖,或两三家建一口水窖,解决了70%居民的吃水问题。本是水乡之地,还有盈水北调,自己用的水倒像黄土高坡上的水一样金贵,常常是一家人用一盆水,洗过脸洗脚,洗过脚再喂猪。洗菜水直接拿去喂牲口,一滴也舍不得浪费。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万日辉感慨道,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

  2019年,一篇《安全饮水不落一人,房县14万贫困人口全部喝上放心水》的新闻如此报道:

  看着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涌出,房县五台乡红场村贫困村民余春根高兴极了。1月9日,红场村一组贫困户家中通了自来水,正式宣告全县14.54万贫困人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早在2015年,房县便将农村安全饮水列入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重要工作首位,由县水务局、饮水办、农村供水管理局组建4个工作组,深入20个乡镇294个村普查,摸排农村人口水源、饮水困难情况,对贫困人口饮水解困登记造册,分户建档立卡,确保安全饮水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近4年来,房县完成投资2.89亿元,兴建农村集中饮水工程308座,分散饮水工程870处,铺设管网4908千米,受益易地搬迁小区682个,解决了14万贫困人口吃水难题,饮水解困工作先后受到省、市高度评价。

  房县饮水解困覆盖了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大大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质量,也让陷入饮水困境中的青壮年劳力得到解放,纷纷创业或外出打工,平均每人每年收入达到3.5万元……

  这篇报道没有提及姚坪乡,却包含了姚坪乡的水。脚下是万顷碧波,却只能望着清澈的大水浩荡北上;他们生活在山坡上,多年忍受着吃水的艰辛,却坚韧顽强,不向命运屈服,这幅壮阔的画面,让我震撼、难忘,让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高山大地,想起万古奔流的江河。(沈俊峰)

  


原文链接:https://www.ccdi.gov.cn/lswhn/wenhua/202206/t20220614_1991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