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宏观经济政策多重积极效应持续显现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不断增强和发挥时间效应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按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反应,靠前安排、靠前发力成为今年宏观经济治理的主基调。一季度,中央财政加快了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拨付进度,财政预算资金的支出进度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也不断加快。1—4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2.1万亿元,同比增加4000多亿元。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打足提前量,为市场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同时着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4月份,企业贷款利率比去年全年水平下降0.22个百分点至4.39%,为中国人民银行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得益于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早、落地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运行,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消费品供给稳定,物价保持稳定温和上涨,民生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秩序井然。

  政策出台持续加力。二季度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形势,党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的稳经济政策。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5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经济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在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确保能源正常供应、支持地方落实好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政策、提振工业经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稳住经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近期出台的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加快改善并加速回归正常轨道。5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同步回升。

  不断增强和发挥集成效应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实施,始终坚持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各类政策措施的集成效应,共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战略导向目标明确。坚持运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努力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将“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加快推进规划落实,加快安排和推进“两新一重”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扩内需和补短板有机结合,促进短期经济持续恢复,增强中长期经济发展后劲。

  财政和货币政策各显其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基础上,加快对制造业、小微企业退税减税降费,完善优化阶段性降成本政策安排。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在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保持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金融政策普惠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配套举措形成合力。就业优先政策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投资政策着眼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政策致力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区域政策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不断增强和发挥协同效应

  为了更好发挥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效应,我们坚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联动、同向而行,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尽快回归正常轨道,促进经济发展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部门协同发力。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着眼于更加灵活有序高效地服务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管理部门各司其职,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居民就业、稳定市场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着手,加强总量指标与结构性指标的有机衔接,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央地联动共进。中央政治局对稳经济稳就业稳市场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地自觉响应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特色政策,并分步骤有条理地加以落实,努力形成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强大合力。

  政企深化合作。为消除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冲击,各级政府主动了解市场主体诉求,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全力打通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卡点堵点,确保链上核心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并带动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内外互动加强。积极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一些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等复杂严峻形势,在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的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力做好能源、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持续改善外资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力提效支持外贸外资稳定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经济循环机制。

  不断增强和发挥引导效应

  强化预期管理,增强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是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政策信息发布机制等措施,及时有效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宏观经济政策信息发布机制日益健全。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和专家分析报告,答疑解惑。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举办月度经济形势发布会,广泛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发布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其他相关部门也不断完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和机制,努力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交流共享,协同稳定市场预期。

  宏观经济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主管部门积极强化基于大数据的经济监测预警能力,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行业分析会、企业座谈会等,适时及时对宏观经济把脉问诊,加强对各领域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的研判,并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增强了政策的连续性、应变性、可预期性。强化风险意识,紧密跟踪分析重点领域、主要市场的风险变化,加强不同领域风险监测联防联控,及时做好相关处置预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宏观经济政策出台评估更加客观审慎,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避免出现政策性风险。

  不断增强和发挥创新效应

  近期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思路理念、方式方法、工具手段等方面都带有创新性,有力提高了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相机抉择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统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目标任务。

  理念思路创新落到实处。强化定向调控,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因素,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供给端发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强化趋势调控,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因素,注重从需求端发力坚定扩大内需。做好“灵巧调控”,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注重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坚持用更精巧的调控办法、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治理效果。

  方式方法创新运用到位。坚持把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完善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机制,统筹推进短期周期性问题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既以传统逆周期调节中常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双平衡。

  工具手段创新执行有效。更加强调直面市场主体以及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既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又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创新实施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推动实现供给侧调控工具与需求侧管理手段更好配合,充分发挥供给对需求的适配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在增速换挡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执笔:杜飞轮)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04737.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