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 | 父亲的一捧“米”
父亲出生那年,刚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普遍农业减产,粮食欠收,供应短缺。奶奶在父亲四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年幼的父亲饥一顿饱一顿,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得瘦弱。
过了几年,爷爷带着父亲搬出了大山深处,来到一个镇子。爷爷的收入微薄又不稳定,有时甚至都无法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需求。父亲说,喝的米粥常是能照见人影的清粥,跑起来肚子里像是海浪翻滚一般“咕噜咕噜”响,饿久了就紧一紧裤腰上的绳带子,这样便能缓解饥饿。
后来,父亲娶了非常能干的母亲,两人一起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田间地头长出丰富的农作物,家里装稻米的粮仓柜再也没有见过底。父亲说,那时候家里有粮了,得时刻和小动物们“斗智斗勇”,提防它们光临粮柜,但心里却是踏实的,日子就这样越过越好。我想,或许是经历苦难,所以容易知足,人生路越走越宽敞,父亲的心也越来越敞亮。
在我16岁那年,为了让我有更好的成长环境,父亲带着一家搬进了城里。日子越过越富裕,父亲却依旧执着于米缸里的米,经常会捧在手里仔细端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父亲看到了各类餐饮酒桌上的奢靡浪费,一句句时常挂在嘴边的“浪费”“可惜”让我灌足了耳音。父亲说现在的生活富足,衣食无忧,这要放在以前他做梦都不敢想。
当我毕业返乡后,有一次让父亲陪我在街边吃炒饭,吃完后还余有大半,父亲便皱着眉说:“一粒米,千滴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说完,便端起我的碗将剩余的炒饭吃得粒米不剩。那一刻,看着父亲两鬓斑白的头发,看着那一双粗糙的手,我渐渐明白了辛勤耕耘的道理。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父亲曾经经历的温饱“生涯”,让我懂得“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的真谛;父亲常挂嘴边的“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往外倒”,更让我坚定,必须把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信念传承下去,使下一代认识到,每一粒米都值得被珍惜、尊重与敬畏。
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不仅要做一名勤俭节约的人,更要做像米一样洁白的干部,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我,已全然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库尔勒市纪委监委 谢军 黄莉丨责任编辑 王宁)
上一篇:家风故事 | 母亲的习惯
下一篇:家风故事 | 母亲的身教言传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