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研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社会学界要完成好的重大任务。今天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1日 08 版)

  从社会学角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术圆桌)

  张 翼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社会学研究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实践的肥田沃土中深化研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上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上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学研究者应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等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党领导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历史上,资本主义扩张到哪里,就将侵略战争、残酷剥削与野蛮殖民带到哪里。现实中,资本主义现代化产生了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等一系列顽疾。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平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学研究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不断推进现代化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者要高度关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整体效能,增强发展整体性;准确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为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提供智力支持;密切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发展变化,努力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学术圆桌)

  洪大用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推动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社会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在对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划分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由传统到现代的现代化发展“一般”路径;另一类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的研究,在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与冲突中分析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面临的问题。这两类研究凸显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以西方为中心,把西方现代化作为参照。

  经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但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也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富矿”。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党坚持发展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上,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以“后发”起点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就。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这是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不同的“并联式”过程;我们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加强对现代化领导力量的研究,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于我们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观的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现代化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近现代史上,旧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政权都曾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但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增进自身利益,那样的现代化并没有让广大人民得到实惠,最终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难以为继。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仅为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也有利于将其更好地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任何一种现代化都是在传统基础上推进的,没有截然脱离传统的现代化。西方一些现代化理论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客观联系,其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是片面的,照搬到其他国家也是有害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避免了西方现代化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缺陷。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丰厚滋养。

  深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世界的研究。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主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国与国关系,深刻重构了现代化未来图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过程中,社会学研究者应当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如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学术。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实践自觉,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现代化研究领域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不断开创现代化研究的新范式,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同时,发挥社会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学术圆桌)

  麻国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化对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为其他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也是深化对各民族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纲”。从历史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推动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社会学研究者在现代化研究中要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正确把握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明确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明确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贯彻体现到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中。

  加强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研究。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研究民族地区的出发点就是为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服务,提出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考虑民族因素,需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等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需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力点。这就要求社会学研究者加强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等。

  加强对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学研究者需要梳理国际国内乡村发展理论,梳理总结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积极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政服务、进展评估工作,为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学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把文化研究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结合起来,努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加强对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日益活跃,民族分布交错杂居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改变了城乡社区原有的邻里关系和交往方式。今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顺应这一趋势,社会学研究者应加强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互嵌式社区的研究,深化对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06734.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