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坚持基层社会治理为了人民

发布时间:2022-07-26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城乡基层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石。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毛纳村考察时指出“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四川永丰村考察时指出“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湖北智苑社区考察时指出“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在新疆固原巷社区考察时又指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政治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不仅有空间表征上的层级、场域,也有时间序列的传统、变迁、发展,更有共同体意义上的深刻关系,其核心要素融合了政治性、人民性、场域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打造本固基强的社会治理格局。其次要坚定人民立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再次要坚守基层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既筑牢安全底线,又兜牢民生底线。最后要遵循系统原则。基层社会是一种聚合体,它将许多社会关系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中,“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基层治理、城市善治与大国之治的高度衔接。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一切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来源,基层社会是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缓冲经济社会震荡、承载平安中国的社会基础。要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基层治理痛点堵点难点,在不断解决发展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中深化治理创新。二是处理好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规范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涌动也不行”。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突出法理相融、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推动基层社会自组织、自服务、自发展。三是处理好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现代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叠加性、复合性甚或突变性,使得安全问题已经内化为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平战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推动韧性治理建设。四是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是构建现代社会秩序的重要路径。要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结合起来,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面对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基层社会治理的广度、幅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基层组织功能超载、基层社会服务供给不精准、基层协同治理乏力、基层抗风险能力不强、基层干部胜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实现集成治理。健全严密有力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大力推进两新组织“提质扩面”行动,搭建各类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组织化平台;创新党对基层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群众组织、新社会阶层的领导方式,推动党建向基层治理新领域、新阶层、新空间拓展,激发党建引领促社建的组织活力。探索网络化协同治理机制。夯实区域化党建联盟,建立服务需求、服务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和双向认领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健全和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党建联盟指导员、属地单位联络员等制度;明确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搭建多方议事协商平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评价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的力度,有序有效向基层放权赋能;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鼓励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完善终端问效检验的治理方式,围绕人民满意开展党建引领的流程设计与优化。

   二是坚持人人有责,实现协同治理。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建立群众诉求分析研判、诉求分办落实制度,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提案工作机制和社区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利益表达、利益调节、利益约束和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群众依法参与城乡基层治理的权利。优化社会参与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对话、民主协商和合作治理机制,开发社会主体阶梯成长型的参与方式,提高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健全“五社联动”机制,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深化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不断探索城乡社区的“内生性”发展机制,拓展居民公共参与的领域和范围,培育和激活社区自组织、城乡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动力;坚持问计于民,广泛开展民主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是坚持民生导向,实现回应性治理。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下沉。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优质化;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制度,有序推动属地单位的公共服务资源与社区共享。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切实回应群众身边的食品卫生、空气污染、噪音扰民、交通安全、物业矛盾纠纷等现实问题;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自我服务协同发展,倡导“公益导向、商业逻辑”服务运营方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推动社区民生服务的精细化。完善服务统筹、即时响应等机制,努力做到民生需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推广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

   四是坚持平战转换,实现韧性治理。完善城乡基层重大灾害快速响应、社会冲突风险防范、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社会心理危机敏捷熔断等机制,探索“平战转换”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推动韧性社区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最多跑一次”式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促进社治综治双线融合,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权利救济机制。做优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深化“诉源治理”,将风险在基层第一线防范、矛盾在社会微单元化解、共识在社会最末梢达成。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实现敏捷治理。搭建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云平台。扎实推进共享型“城乡基层治理公共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高敏感度风险感知建模,提升社会风险识别、预警、应对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以社区微脑助力智慧社区建设。

   六是坚持价值共创,实现赋能式治理。发挥政治引领、思想铸魂、社会号召和组织聚力的作用,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式的价值认同来正人心。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友好型的情感认同来暖人心。选强配优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基层减负减压的实效性,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郭金云,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21ZDA1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晓恒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cyj/20220726/721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