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全面、准确认识经济大盘的稳与进

发布时间:2022-08-03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2022年以来,全球疫情形势反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3月以来奥密克戎病毒波及多个省份,经济复苏受到较大冲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中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鲜明特点。

    三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各国内顾倾向上升,逆全球化趋势显现,我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强调在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认识和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法,坚定信念、掌握主动、众志成城、取得胜利。

    以稳求进,稳是大局是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才能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化经济动能提供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环境。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八大任务,“六稳”“六保”等政策密集出台;2022年面对新一轮疫情,党中央一再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全国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多措并举稳住市场主体、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20年增长8.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2022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4%总值达19.8万亿元,中国经济“稳”不仅为自身发展夯实了基础,也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以进固稳,进是全局是方向。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次疫情让人类社会进入了“历史的大弯道”,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这一进程将催生更加丰富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中国更需要抢占机遇,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在前沿技术上争取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更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要推动完善配套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当下以至未来,我们应着力夯实“稳”的基础、持续增强“进”的动能,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均衡发展。要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树立危中有机、抢占机遇、弯道超车的思路,通过发展强化预期,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坚持以稳定为前提,把就业放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尤其是要统筹兼顾好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化问题;要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路径,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

    其次,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制度性优势,多策并举切实用好政策组合拳,稳增长强动能。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跨周期+逆周期双向调节”“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等方式方法,尤其对量大面广但抗风险能力更弱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落实落地落细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要进一步畅通交通物流,让生活和生产物资顺畅送达;要在房市、股市和平台经济等重点风险领域加大管控力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要以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发展动能、实现价值链升级为目标,在增量政策中加大供给端政策的集中投入,支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支持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创新,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是克服当前困难、保证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的战略指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继续夯实“稳”的基础、更多激发“进”的动能,意义重大。

    (作者:汤蕴懿,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kll/20220802/7251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