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8-03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分析新形势和新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研判新形势、分析新问题、明确新任务特别是主要任务和中心任务,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

  形势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特别是“主题”意识,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概括和表达。在全球视野中,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百年视野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视野中,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改革开放视野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主题,就是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以识变之智准确识变、以应变之能科学应变、以求变之勇主动求变,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而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聚焦聚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特别是把未来五年的事情做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科学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们的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了历史发展进步的大势并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即将执政的新形势,毛泽东曾给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曾提出“两个务必”的告诫,曾提出“赶考”的命题。在新时代,面对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出了“两个确保”即“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新的告诫,提出了新的“赶考”的新的命题。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将长期存在,“四大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人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心任务。人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久久为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状态。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15年,关键是未来5年,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5年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一,未来5年,要进一步聚焦聚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理应成为新时代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其二,未来5年,要进一步聚焦聚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传统的或西方的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这是因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我们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三,未来5年,要进一步聚焦聚力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这10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提出“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科学把握“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并将“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转化为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总之,我们要做的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

  其四,未来5年,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结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kll/20220801/7243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