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布时间:2022-08-13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res02_attpic_brief.jpg

  党的十四大作出加快改革开放的三项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

  (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持续几十年的东西冷战格局宣告结束,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国内,治理整顿的结束和“七五”计划的完成,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是重要机遇,又是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多极化进程中,我国逐渐打破西方国家的对华“制裁”,获得回旋空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我国加入全球性竞争与合作格局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治理整顿期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时,政治风波的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使不少人对一些重大问题产生困惑。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围绕姓“社”还是姓“资”展开争论。面临如此重大关头,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1992年1月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程南下。他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前后历时35天,行程6000余公里,其中有在武昌火车站站台的短暂停留,也有在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的深度视察。邓小平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

  邓小平十分关注改革开放的推进。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针对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改革开放遭遇的责难,邓小平强调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对于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邓小平精辟阐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谈话中反复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指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他特别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还强调了其他一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只手都要硬;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低潮,邓小平满怀信心。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他谈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二)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一周后,1992年2月28日,党中央将邓小平谈话要点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并要求尽快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3月9日至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讨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对邓小平南方谈话表示完全赞同,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部署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相关工作。

  为了推进全党就南方谈话精神统一思想,迎接党的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作题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这次讲话意在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实际上是一次寻求共识的“吹风会”。江泽民在讲话中列举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种提法,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6月12日,江泽民看望邓小平并就此征求了邓小平等同志的意见。邓小平表示赞成,并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应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可以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这篇讲话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三)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代表着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特邀代表46人。此外,不是十四大代表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及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成员,不是十四大代表或特约代表的党内部分老同志,以及其他有关负责同志307人列席了这次大会。大会还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外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党外副主席、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中在京党外人士和部分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等139人,作为来宾列席了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批准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分为4个部分:一、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二、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三、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报告通篇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对改革开放14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作了系统和深刻的总结,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在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了战略部署。

  (四)

  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

  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大会一致认为,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力争国民经济在讲求效益的前提下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大会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作出调整,把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至9%;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大会还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关系全局的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年,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4年,党领导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大会报告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9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了党章。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与行动,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党章修正案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增写了纪律的重要性,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大会选举产生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协助党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与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大会通过到会的2007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189名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30名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共计319人;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08名。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平均年龄56.3岁,其中既有饱经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老同志,又有一批年富力强、在重要领导岗位担负职务的中年同志,还有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一大批新人、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其中新进的占46.7%,55岁以下的占6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83.7%,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44.5%。10月19日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scq/20220812/7308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