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廉政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发布时间:2022-08-17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8-15.png

  《说文解字》里没有“鞋”字。中国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一律叫做“屦(jù)”。《释名》:“屦,拘也,所以拘足也。”

  秦汉之后,“履”代替了“屦”,成了鞋的通称。《释名》:“履,饰足以为礼也。”《说文解字》则说:“履,足所依也。”

  隋唐时期,本来只指皮鞋的“鞋”,逐渐替代了“履”。《释名》:“鞋,解也。着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

  这个过程,似乎表明了“鞋”的发展逻辑:开始的时候,是约束功能,是不是怕脚长野了呢?后来,有了装饰功能,穿不穿鞋,或者穿什么鞋,都与礼有了关系。民间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能最适合这一时期的情况。再后来,注重实用功能,脚在工作的时候要系紧鞋带,脚在休息的时候要解开鞋带。

  如果脚必须穿鞋的话,那么鞋最重要的就是合脚。“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人们总怕别人给自己“穿小鞋”,其实让你“穿大鞋”也难受。鞋子小了,夹脚,走起路来像个老太太;鞋子大了,不跟脚,走起路来就像有人拖后腿。各有各的不便处,各有各的难受处。所以买鞋子的时候,最大的原则是尊重自己的脚。《韩非子》中讲的那个“郑人买履”的故事,虽然足够极端了,但类似的故事到现在也没有绝迹。

  同样,有些人虽然买到了新鞋子,但仍然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更有甚者,在出现问题时,有人还会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来为之解脱,为之辩护。

  鞋穿在脚上,但走什么路,怎么走路,能走多远,都不能由鞋决定。不动脑子,或者脑子不变,留在世上的就只能叫做“鞋印”,而不能叫做“脚印”。(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94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廉政时评网 lz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