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人不是按照一辈子来活的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古人的“号”,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自号”,可以随心所欲,自己高兴就行,自己觉得有趣就行。唐宋时期,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玩得更嗨,有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等十几个号,感觉三天两头就换一次。
自号,是自己给自己取的。所以,自号一定是在活着的时候取的。其实,死后也可以有号,这就是谥号。所以,谥号一定是由别人取的。
《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是对死者生前所作所为的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但不是人皆可有,有一定官职、一定学养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同样,谥号也并不像自号那么任性,有固定的文字,文字有固定的含义。文、德、武一类,属于美谥,是褒扬性质的;厉、幽、炀一类,属于恶谥,是贬斥性质的;怀、悼、哀之类,属于平谥,是同情性质的。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 公冶长》)“文”是等级最高的谥号,子贡可能是不理解,也可能是不服气,所以才这样问孔子。这恰好说明,那个时候,人们还是很在意谥号的。人都死了,为什么还有人在意他的“谥号”呢?这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人不是按照一辈子来活的,我们之所以那么努力地活着,那么用心地活着,其实也是为了身后。
北宋以后,取消了恶谥;清朝灭亡,谥号也废除了。但人们对死者仍然是有评价的。有诗为证:“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96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
2025-01-03农业农村部党组理论学...
2024-12-25内蒙古法制报:最虔诚...
2024-12-25喜报!他们入选全国“...
2024-12-25检察日报: 为企业挽...
2024-12-25检察日报:打造“肇亮...
2024-12-25北疆检察护民生丨包头...
2024-12-25
热门资讯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
2023-12-15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
2022-06-17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
2021-11-12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
2024-06-04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
2023-11-03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
2021-11-10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
2023-11-03《〈实践论〉〈矛盾论...
2021-08-21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
2021-11-09内蒙古莫旗林业部门及...
2021-09-02